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浠水县兰溪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 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C: 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
D: 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 盛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
C: 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D: “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

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的内容。
B: 《水浒》中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一直安分守己,但经历了“误入白虎堂”“血溅鸳鸯楼”“风雪山神庙”等事件后,万般无奈,被逼上梁山。
C: 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曾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领国的入侵,又机智地扑灭了利里浦特王宫的大火。
D: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其中的《五猖会》一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4、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 “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 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5、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藻交横(xìng) 引凄异(shǔ) 沿阻绝(sù) 水皆碧(piāo)
B: 素绿潭(chuǎn) 飞其间(sù) 其奇者(yù) 东(gāo)
C: 泠泠作响(líng) 鸢飞天(lì) 牧人驱返(dú) 徙倚(xǐ yǐ)
D: 千不穷(zhuàn) 略无处(quē) 乘奔风(yú) 绝(yǎn)
6、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成语、诗歌、春联、绘画等,下列均包含生肖动物的成语是( )

A: 虎虎生威 狼奔豕突 画龙点睛
B: 鼠目寸光 汗牛充栋 如鱼得水
C: 猴年马月 鸡犬相闻 鸟哭猿啼
D: 篝火狐鸣 三羊开泰 杯弓蛇影
7、下列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朦胧的月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和“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句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
B: 短语“尊师重教、赴汤蹈火、扬眉吐气、粉身碎骨”和“卧薪尝胆”结构完全相同。
C: “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句中“这种魅力”作主语。
D: 兴,也叫起兴, 朱熹《诗集传》中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就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8、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jié)问 (zèng)恶 孤(shuāng) (bèng)溅
B: (gěng)咽 (gāo)鸣 污(huì) 地(ké)
C: 斑(lán) 懊(huǐ) (chěng)罚 门(kǎn)
D: (páng)徨 (hè)然 (zhuò)越 (gèn)古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挂(juàn) 翩(piān) 一丈(líng)
B: 塘(ào) 伐(xīn) 口称(chì)
C: 两(bìn) 突(wù) 冰辙(niǎn)
D: 布(jīn) 护(bì) 风怒(háo)
10、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jì) 若(shǎng) 落(zhuó) 咄逼人(duō)
B: 笑(nì) 确(záo) 甲(kuī) 人迹至(hǎn)
C: 悴(jiāo) 抖(sǒu) 分(qí) 为一谈(hùn)
D: 粗(guǎng) 竦(zhì) 临(wèi) 然大悟(huǎ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绿樽】这里是好酒 【白发好禁春】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

(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 “无赖”传达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B: “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C: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D: 六句通过 “藤梢刺眼新”的细致描写,写出了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 2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什么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躯干短小,细目而疏髯,性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怠。与人言《六经》,或厌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学也。《六经》其曜灵乎?一日无之,则冥冥夜行矣。”或笑其迂,生曰:“我其迂哉?我若迂,孟子则迂之首矣。”生好著文,或以文人称之,则又艴然怒曰:“吾文人乎哉?天地之理,欲穷之而未尽也。圣贤之道,欲凝之而未成也。吾文人乎哉?”生不肯干禄,或欲挽之使出。生曰:“禄可干耶?仕当为道谋,不为身谋。干之,私也。”生安于义命,未尝妄有所为。

(节选自宋濂《白牛生传》)

【注】①艴(fú):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干禄:谋求官职俸禄,即求官。干:追求,谋取。

(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仕 当 为 道 谋 干 之 私 也。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性多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息。

( 3 )请分点概括【甲】【乙】两文中提到的“嗜”的表现。
( 4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乙】文中“艴然怒曰”,宋濂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关于“家庭教育”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A)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现如今,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不懂得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分数。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的表现,那就错了,其实,有10﹪到30﹪的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所以,家长应该仔细地分析其原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能体验到成功,其实,成功或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所以,父母应孩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刻苦,考试成绩比以前进步了,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感到满意。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B)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虎妈:毕胜男;猫爸:罗素)

毕胜男:你说咱们这两年为孩子做了什么呀?跟别的家长相比,我们根本不够资格。


素:咱原来不是说好了吗?让孩子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所有的风雨都咱俩扛。

毕胜男:从前我太大意了,以为竞争只是在大人之间,根本没把孩子当回事,没想到咱们孩子比别人落了那么远。


素:怎么远了?

毕胜男:罗素,我已经决定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两个自己带茜茜。我不要她再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了,我要把她带进现实。

(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对白节选)

(C)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①如何实现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②首先,必须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身体健康、热爱户外活动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非凡。

③其次,必须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包括阅读兴趣和艺术爱好。孩子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艺术爱好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艺术教育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而非强加。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④再次,必须关注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⑤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我觉得书名就很有道理: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杨东平)

( 1 )材料(A)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分数?
( 2 )下列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A)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是孩子学习态度不认真,也可能是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
B: 材料(B)对白中,虎妈毕胜男和猫爸罗素二人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C: 材料(C)中画线句写俞平伯的教子方法,是事实论据,论证了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孩子“精神成长”。
D: 材料(A)强调正确对待学生的分数,材料(C)则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两者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 3 )材料(B)中,毕胜男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把孩子带进现实;材料(C)中,作者认为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⑫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⑭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 1 )“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把早些进入中学作为长大的标准。第二次,“我”曾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把长青春痘作为长大的标准。我终于意识到“长大”的真正含义,是因为________。
( 2 )文中第⑦段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 3 )第⑧段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 4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美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呆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

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钓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秦腔吗?”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功,也是一种快乐。

写作要求:①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20行)。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家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