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②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⑤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 ①⑤③②④B: ③④②⑤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⑤③④① |
2、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____。 ②毕业了,把这本书送给你,留个_________吧! ③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让人_________。 ④经过重新装修,教学楼里里外外都_________,给了刚返校的师生们一个惊喜。 A: 标志 记念 刮目相看 改头换面B: 标本 纪念 刮目相看 焕然一新 C: 标志 纪念 另眼相看 改头换面 D: 标本 记念 另眼想看 焕然一新 |
3、 | 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能否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B: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C: 贵阳市第一中学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D: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
4、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 B: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D: 《与朱元思书》体裁是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又称“四六文”。 |
5、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关注和家长支持。 B: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更多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C: 据统计,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以来,美国的农业净收入至少下降了 12%以上。 D: 博物馆不仅展示历史,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
6、 |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攲斜qí 嗔视chēn 姗姗来迟shān 怒不可遏jiè B: 阴霾mái 告罄xìng 惟妙惟肖xiào 断壁残垣hén C: 贮蓄chù 睥睨pì nì 莽莽榛榛zhēn 万恶不赦sè D: 稽首qǐ 逞辩chěng 恪尽职守kè 鳞次栉比zhì |
7、 |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B: 宽容是一种博大 C: 宽容是人一生中的福气 D: 宽容是自我的赐福 |
8、 | 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史称“亚圣”,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性人物,他的主要观点是“道法自然”。 B: “同学们认真注视和倾听着电视台上时代楷模张富清英雄的先进事迹。” (这句话没有语病) C: “建国七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句子主干是:“原因是领导和奋斗”。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四句诗的句子语气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 |
9、 | 下面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竞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B: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嶂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10、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或事件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 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萦________ 烙________ 澎________ 湃________ ( 2 )标题中的“我”指________ 。 ( 3 )句①中的“只”应怎样理解。 ( 4 )第④句中的“我的中国心”的含义是什么? ( 5 )第⑧句中“烙”的作用是什么?“中国印”具体指什么? ( 6 )第⑨句为什么要列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 7 )谈谈这首歌词的艺术特色。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尝日行千里/方欲行 B: 询其故/温故而知新 C: 遂牵而去/遂成枯落 D: 驯良如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方 乘 遂 为 掀 下 连 易 数 人 皆 掀 坠 ( 3 )结合原文,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
王安忆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 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无奈地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于是,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只好心服口服地按照她做了。
⑥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 xiá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
⑦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
⑧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xiá |
应接不 |
成长过程 | 妈妈的行为 | 女儿的感受 |
小时候 | 临考时,妈妈辅导我换算 | 无奈、着急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
后来 | 二十岁时,妈妈鼓励我写散文 | 出乎意料 |
③________ | 服气、佩服 | |
我在讲习所时,妈妈写信来表示撤销意见 | ④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鹅
丰子恺
①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②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④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①________;特点:________
②________;特点:________
③________;特点:________
④________;特点:________
( 2 )选文②③④段都写到鸡、鸭、狗等家禽,这有何作用?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 )作者在行文中如何体现对白鹅的喜爱?请归纳两点并举例说明。( 4 )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白鹅虽然有些可笑,但很可爱;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经走过的岁月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它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
请以“抹不去的 ▲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内容,600字左右。3.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