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晕(yùn) 黝(yǒu)黑 睥睨(pì nì) 锲(qiè)而不舍 B: 吝啬(lìn sè) 侏儒(rǔ) 小觑(qù) 诲(hǔi)人不倦 C: 疮(chuǎng)疤 惆怅(chàng) 国殇(dāng) 战战兢兢(jīn) D: 龟(jīn)裂 娉(pǐng)婷 发髻(jì) 强(qiáng)词夺理 |
2、 | 下列对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B: 《庄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中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希望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翘(qiào)首 黄晕(yùn) 箴(zhēn)言 戛(jiá)然而止 B: 诘(jí)责 蝉蜕(tuì) 伛(yǔ)偻 相形见绌(chù) C: 稽(qǐ)首 折(shé)本 拘泥(nì) 间(jiān)不容发 D: 广袤(mào) 锃(cèng)亮 愧怍(zuó) 矫(jiǎo)揉造作 |
4、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全力做好高考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交警部门制定了专门方案,确保道路畅通,让学子安心应考。(在“交通安全”后面加上“管理工作”) B: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把“广泛”调到“关注”前面) C: 从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悲惨一生中,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将“从”和“中”删去。) D: 麝香追风膏的主要成分是由麝香、独活、海风藤等配制而成,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将“功效”改为“疗效”。) |
5、 | 下列字形和加横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溃退(guì) 舀水(yǎo) 白洋淀(dìng) 张煌失措B: 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阻遏 C: 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荡然无存 D: 提防(tí) 惊骇(hài) 憧憬(chōng jǐng) 锐不可当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会达到目的的。 B: 两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决,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C: 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震耳欲聋 , 催人猛醒。 D: 这本书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
7、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媲(pì)美 对称(chèn) 重峦叠障 养精蓄锐 B: 剽(biāo)悍 良莠(yǒu) 莫衷一是 冲耳不闻 C: 憎(zēng)恶 缄(jiān)默 人才辈出 心无旁骛 D: 戏谑(xuè) 着(zháo)落 销声匿迹 走投无路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工厂里举办周末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 , 共度良宵。 B: 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 , 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C: 在沪上各大加油站,进出车辆络绎不绝 , 每到高峰时间,还需排队入场。 D: 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 , 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 |
9、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B: 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 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 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
10、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暴政。《孟子》七篇,是他与弟子的合著。 C: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是“乾隆三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随园诗话》。 D: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
赏析《浣溪沙》,回答1-2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在文中的含义。①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 ④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 ⑤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诵读下列句子,每句至少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 )【甲】【乙】两文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别概括。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蓝手套
①母亲很美,她有着满头乌黑的秀发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然而,一次意外灾难,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左手的三个手指,只剩下拇指和食指。每当我看到她裸露着不健全的左手为这个家忙里忙外的时候,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总想试图改变这一事实……
② 那是儿时一个冬日的午后,在上学路上,邻居小虎子领着一帮同龄的孩子挡住了我的去路。他们嬉皮笑脸地起着哄:“缺手儿,缺手儿……”边讥笑边学母亲用两根手指干活儿的样子。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发疯似地冲进人群,与他们撕打在一起。但幼小单薄的我终归敌不过他们那么多人。正巧教语文的女老师路过,孩子们才一哄而散,我则被老师带到了她的宿舍。
③“来,漱漱口。”她递给我一杯热水。我没吭声,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她。她替我拍去身上的尘土,又拿过一条毛巾帮我擦去脸上的污渍。那一刻,我发现女老师很美,她有着和母亲一样美丽的秀发,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尤其她那双白皙细腻的双手:而母亲,没有……
④出乎我的意料,她没有为刚才打架的事而批评我,只记得她拍拍我弱小的肩头说:“好样的,你将来肯定有出息……”我当时没有明白她说这句话的意思,眼睛无意中瞥见床头那副蓝色的手套……
⑤冬日的风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母亲仍裸露着双手在外劳作。于是,每当语文老师把蓝手套放到讲台上时我都有一种冲动……我不敢往下想,直到下课后她重又戴上手套走出教室,我心中那份冲动才慢慢消褪……
⑥那天,我做值日,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锁教室的门。在我取锁头时,意外地看到讲台上老师落的那副蓝手套。我如获至宝,可我的心却怦怦直跳。我告诉自己要平静下来,母亲残缺的手在我眼前来回晃动,连同女老师温柔的目光。我不知所措,心慌得要命……我终于还是抓起手套,飞快地逃回了家。
⑦我看到女老师的手由白变红、变紫、又肿又大。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可她却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仍旧甜甜地笑着,专注地给我们讲课。每次与她慈祥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有一次,她以为我生病了,还摸摸我的前额告诉我要注意休息,不要压力过大,因为那时我们正面临期末考试。
⑧母亲也曾问过我手套的来历。“捡的,看,手套上还有土呢。”母亲便不再问我。记忆中母亲只戴过那副蓝手套两次。一次是试着戴,另一次是戴着它领我上街。我问过母亲:“妈妈,你不喜欢戴着它吗?”她只是笑笑:“干活碍事,庄稼人嘛,哪有那么娇气。”后来,我一直以为母亲把手套弄丢了,母亲说:“哪能丢呢,那不在柜子里吗?”的确,蓝手套完好无损地躺在母亲陪嫁的柜子里……
⑨长大后,我一直害怕蓝色,我总觉得对不起语文老师。许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有一天,我亲手把蓝手套还给她,求她原谅……
⑩那一天终于来了,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漂亮的蓝手套。而此时,女老师的头发都白了,和母亲的一样。我告诉她蓝手套的事,求她原谅我。她却笑了,充满皱纹的脸笑得和当年一样甜。她打开抽屉,只见那副经过岁月磨蚀仍完好无损的蓝手套正躺在老师的抽屉里,我惊呆了……
⑪原来,母亲早就把手套还给了老师,老师怕伤了我的自尊一直没有戴,宁愿受冻。而母亲怕伤了我的心,自己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副相同的手套……
⑫岁月流逝,两个爱我的人都已经老了,可两颗具有母爱的心却宽容了一个孩子当年的年幼无知。我感激那位女教师,更感激母亲,她给我的不仅仅是宽容和爱,还有她面对生活时的执著与自信。在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着我。她的手残疾了,可她的心却不因此受到丝毫的损伤,手套对我的母亲来说,只是女儿爱心回报的见证而已……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题目。
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
①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②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③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④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⑤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⑥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⑦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选自《半月选读》)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