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斤左右。 B: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C: 我望着这群洁白的哈尼小姑娘和充满朝气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D: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宁可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也不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元宵/云霄 揩油/楷书 咳嗽/簌簌下落 铤而走险/挺身而出 B: 殷红/殷切 咀嚼/嚼碎 斗争/气冲斗牛 莺歌燕舞/燕然勒功 C: 慷慨/气概 开辟/劈开 亘古/残垣断壁 妇孺皆知/相濡以沫 D: 抹杀/抹布 屏障/屏气 呜咽/狼吞虎咽 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
3、 |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B: 弟弟已超重20斤了,他发誓再也不吃零食,结果不出两天,他就又重蹈覆辙了。 C: 晚上,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 , 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小区彻底改头换面 。如今,小区内游泳池、健身器材、休憩长椅等一应俱全。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管/尽职 剧场/一场战争 切身利益/切中要害 B: 盘踞/拮据 浸渍/啧啧称赞 苛捐杂税/南柯一梦 C: 提防/提拔 打结/张灯结彩 半身不遂/遂心如意 D: 害臊/水藻 绮丽/旖旎风光 六畜兴旺/蓄谋已久 |
5、 |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吴伯萧,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晕(yùn) 黝(yǒu)黑 睥睨(pì nì) 锲(qiè)而不舍 B: 吝啬(lìn sè) 侏儒(rǔ) 小觑(qù) 诲(hǔi)人不倦 C: 疮(chuǎng)疤 惆怅(chàng) 国殇(dāng) 战战兢兢(jīn) D: 龟(jīn)裂 娉(pǐng)婷 发髻(jì) 强(qiáng)词夺理 |
7、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医疗(liáo) 狭隘(yì) 微不足道(wēi) B: 脱离(tuō) 极端(duān) 拈轻怕重(zhān) C: 纯粹(cuì) 鄙薄(báo) 漠不关心(mò) D: 实践(jiàn) 派遣(qiǎn) 冷冷清清(qīng)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晚上刘谦表演的神奇魔术,看的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B: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像个正人君子 , 实际上一肚子坏水,是一个伪君子。 C: 他那样和颜悦色地瞧着她,她感动了,后悔不该抢白他。 D: 这次数学考试班上只有小明一个人不及格,他可真是鹤立鸡群呀。 |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B: 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百草园有优美的景色,童年的趣事;三味书屋则有严厉的老师,繁重的学习。两种环境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三味书屋的厌弃。 C: 《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高度概括了莲花的品质,点明了文章的题旨。 D: 科普说明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所以一般采用生动说明的方式,而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只要扣住建筑物的特征,按空间方位顺序作平实说明,不须作生动说明。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冒然 详尽 轻而易举 漠不关心 B: 谦让 积淀 大发雷霆 大声喧哗 C: 贤达 关键 随心所欲 习以为长 D: 遗憾 遵循 扭捏作态 持续不懈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梦得: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 1 )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不忧生计”使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颈联写“闲饮”的细节。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这一联主要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雍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 2 )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B: 此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此文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对其一身的总结。 |
仙人掌的味道
仙人掌带刺,我总是不敢去碰它,那一身密集尖细的小刺,仿佛有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小时候有人对我说,仙人掌是很坚强的植物,它生长在大沙漠,在水分极少的情况下都可以顽强地存活。
他说:“人活着,不能是温室里的花朵,而要像仙人掌一样。”
真正了解仙人掌,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冬天。这个冬天的记忆,没有了打雪仗和堆雪人,而是疾病陪伴着我。
那天放学,是他骑着那辆黑色的老式横梁自行车带我去看病。
北方的冬天,风一吹起来,冰冷又干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尽管有他宽阔的后背帮我尽量挡着那不通人情的寒风,可我脸上还是硬生生的疼。
自行车顶着风行驶,时间久了他开始骑得有些吃力。他转过头来,略微喘气地对我说:“手冷的话,把手伸到我的棉衣里就暖和了。”至今,我还记得拽着他腰间皮带扣的温暖。
记忆中,他是个过于严肃的人,总会板着脸对我说:“要坚强,要坚强”。所以那时候,我即便是生了病也不敢撒娇耍赖。
在医院,医生确诊了我和班上其他小朋友一样,也是得了“腮腺炎”,然后给我开了一大堆药片,热水、防传染什么的话又叮嘱了一大堆,末了说:“回去买些仙人掌,把刺去掉,仙人掌捣烂给孩子敷在脸上。”
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仙人掌不只是“坚强”,它还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他很快买来了仙人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仙人掌的肉,翠绿翠绿的,捣碎后的糊溢出很多晶莹碧透的汁,看上去美丽娇嫩,和它外表尖锐枯老的刺竟完全不同。
那些仙人掌肉被他捣碎后弄到一张膏药贴上,好让我因病而肿胖的腮帮敷着方便。
脸烫烫的,仙人掌带来的感觉却润滑清凉,高高肿起的腮帮果然就舒服很多。有时候仙人掌的汁会跑出来流到我嘴里,那苦苦涩涩却又清新的味道,很久以后我都还记得。
我忘记自己贴了多久,才把那些给我消了肿、却也给我带来闷痒和不便的仙人掌膏药摆脱掉,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因为做膏药要仔细地剔掉仙人掌的刺,他的双手经常被扎得红红的。
多年以后,成长带着我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个人,回忆也在时间中慢慢被淡忘。
我又病了,而这次,身边却没有了会骑着自行车送我去看病的人。
生病的日子,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不小心,一行泪流到了嘴角,凉凉的,凉凉的……仿佛,让我触碰到了当年仙人掌的清凉。
我想起了他,那个虽然总板着脸要我坚强,但也会骑自行车带我看病,又细心地替我捣碎仙人掌、替我敷药的人。
小时候受委屈,便对着妈妈撒娇。在他面前,却只敢坚强。
那种感觉,就像面对长满刺的仙人掌。
多年以后,我一个人在没有他的地方默默生病,才明白,一直以来,这个长满“刺”的人给了我一个多么美好的梦乡。
多年以后,也许我们会爱上某个温柔的男生,却难以永远在这样的温柔中感受这样的幸福。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姑娘,别痴心妄想了,这辈子最爱你的男人,已经娶了你妈!”
这个男人,或许是比仙人掌更神秘的生物,他比仙人掌那一身刺更懂得隐藏和伪装。
他,就是爸爸。这就是仙人掌的味道。被他那一身刺骗到的人,永远不懂得他的柔软和清凉。
( 1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述他为“我”做了哪些事情?他转过头来,略微喘气地对我说:“手冷的话,把手伸到我的棉衣里就暖和了。”
( 3 )“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因为做膏药要仔细地剔掉仙人掌的刺,他的双手经常被扎得红红的。”一句中,“我”为什么会清楚地记得“他的双手经常被扎得红红的”?我的父亲母亲
夏芳
①有人说没有见过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见过。父亲母亲,一辈子没有吵架。
②父亲长母亲六岁,巧的是父母的生日竟是同一天。
③打记事起,常见爱好京剧的父亲把一些票友带回家。母亲每每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伺候。
④那班男男女女有拉弦的、敲鼓的、打锣的,有唱花脸小生的、花旦青衣的、老生老旦的……有时一乐和就是一个下午,父亲还会热情留人吃晚饭。
⑤这边母亲似乎早就知道要吃饭,已擀好面条。但母亲通常一边擀面条一边小声唠叨:“好歹有个星期天,让你爸弄的乱七八糟,连个清静也没有。”
⑥曲终人散,父亲是陪人喝过酒的,脸红扑扑的,酒后的父亲愈和蔼可亲。母亲开始数落,大致是父亲不体谅她的辛苦,油瓶倒了也不扶,家里家外都是她操持云云。她经常这样威胁父亲:“你再领着些狐朋狗友回来闹腾,我就掀桌子,回娘家,倒地方给你!”
⑦父亲只是“嘿嘿”笑着,还会夸母亲今天的菜炒得好,面条擀得匀细。母亲的埋怨渐渐平息下来。
⑧母亲那时候每天要到生产队出工,父亲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中学校长。父亲体恤母亲体力不济,星期天和假期常替母亲出工。母亲在家也不会闲着,父亲若说:“让你歇息你比出工还劳累,生就的劳碌命。”母亲会一边嘴里抱怨着“我嫁到你们家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一边手中忙着家务。
⑨父亲退休的时候身体不好,有胃病、气管炎、胸膜炎、颈椎病等等。母亲一心一意照料回家的父亲,那些疾病居然一点点离开了父亲。而母亲,老来患上了冠心病、高血压,曾经高挑的身材一年年下来,渐渐虚胖起来。
⑩我在城里买房后,父母每年都会来城里到我的家中住几个月。父亲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给自己和母亲每人冲一碗蜂蜜水或豆奶喝下,然后带着母亲到公园晨练。有个下雪天,母亲看天气不好没有起来,父亲依然要出去。我怕路滑,阻拦。父亲说:“你妈那么胖,得的那些病都是缠人的。她哪天中风、偏瘫什么的,我得有个好身体伺候她啊。”顿时,我怔住了。
⑪父亲七十三岁那年春天,患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一向病恹恹的母亲在父亲病后,每日拖着虚胖的身子,忙忙碌碌围着父亲转。父亲有时被病痛折磨得烦躁,冲母亲发脾气,母亲笑笑:“看你爸,老了长能耐了。”好像父亲发脾气也是宠爱她的另一种方式似的。
⑫父亲坚忍地活着,病后撑了两年又二个月,平静地走了。母亲没有大哭,她有条不紊地教给我们如何按着风俗送父亲。只是,母亲的双眼空洞着,让人不忍对视。
⑬我常和母亲通电话,母亲说着说着就会说起父亲,于是哭泣。母亲每每都是怨父亲,祥林嫂般地重复这几句:“你爸说话不算数,他说一辈子有他我就不会受半点委屈,他说要等着我不能动弹的时候照顾我,他说他要和我一起过一百岁的生日……”
⑭忽然间我泪眼模糊,心头跳出几个挥之不去的字——爱可以怨。想起父亲母亲。
(原载2007年3月16日《参考消息》)
( 1 )从全文看,父亲母亲一辈子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埋怨________ 责怨________ 悲怨________ 抱怨________
( 5 )父亲母亲每年都来城里“我”的家中住几个月,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去世后,“我”除了常和母亲通电话外,你认为“我”还应该做些什么?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在学校,努力学习是责任;在家里,帮父母做点家务是责任;出门在外,为社会做点事是责任。大千世界,小草有责任,鲜花有责任,大树有责任。无论什么生命,都有自己不可推却的责任。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付责;我们要对家庭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国家负责……
请以“责任”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请以“难忘初中 ”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的人、事、物、景等)。
写作要求:①如果选择第二个文题,请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章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③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④全文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⑥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