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埔县高陂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请选出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 鞭(tà) 责(jié) (chì)热 广(mào)无垠
B: (jī)首 (pì)睨 (xiān)细 深(wù)痛疾
C: 酷(xiāo) 执(niù) 解(pāo) 长(xū)短叹
D: (bèng)射 怯(què) (shuò)方 憔(cuì)
2、《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是( )。
A: 武松
B: 史进
C: 李逵
D: 鲁智深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 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4、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桥/骗 奖 不经心/条斯理
B: 立/坝/ , 提拔 惴不安/气吁吁
C: 狼/国 学/泣 闻名迩/目不
D: 取听 祈集 相形见壮成长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②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③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⑤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A: ⑤②③④①
B: ④①⑤②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6、

下面语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会议开始前,主持人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立刻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 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C: 有人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一位行人正好路过,怒气冲冲地冲楼上喊:“谁这么缺德啊!”
D: 提到自己的母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堂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7、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哪一部名著的思想内容的?( )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家》
D: 《左传》
9、被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
A: 孟浩然
B: 王勃
C: 王维
D: 苏轼
10、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ēi) 眼(yī) 解(fǒu) 扬顿挫(yì)
B: 描(mó) 辱(wū) (shuò)方 深痛疾(è)
C: (qǐ)首 (shù)出 (jié)责 广无垠(mào)
D: 徨(fáng) 鞭(tà) 胆(què) 长短叹(x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 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 2 )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者最胜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田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②寒温:寒喧。

[相关链接]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屋顶)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鞋);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互相依靠着)而出,不异平常。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兄弟三人诣谢公:________

②多俗事:________

( 2 )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B: 吉祥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
C: 善良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
D: 吉祥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
( 3 )王子敬因为________的具体表现被谢公称赞“最胜”。(用原文语句回答)
( 4 )结合相关链接,说说王子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文】

云南的歌会(节选)

沈从文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②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乙文】

回到“婴儿状态”——读沈从文

曹文轩

①近来读沈从文的文论,觉得他的一句话,为我们说出一句可概括他之文学艺术的最恰当的术语来:“我到北京城将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却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婴儿状态”四字逼真而传神,真是不错。

②婴儿状态是人的原生状态。它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定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的清明,充满温馨。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副好脾气,好心肠,很少横眉怒对,剑拔弩张,绝无“一个个像乌眼鸡 ,恨不得你啄了我,我啄了你”的紧张与恐怖。

③沈从文曾写过一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的文章。文中说道:“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他所写的故事,也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柔性。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

④对这种情感的认定,自然会使沈从文放弃“热情的自炫”,而对一切采取“安详的注意”。他用了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那个世界——世界不再那么糟糕那么坏了。自然界如此幽静迷人,人世间也非充斥着恶声恶气,人们互助着,各自尽着一份人的情义。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⑤说了“婴儿状态”与“柔情”的话题,一个疑问也便出现了:沈从文一生坎坷,常在贫困流浪之窘境中,且又不时被小人戏弄与中伤,……这世界呈现于他的分明是暴虐,是凶残,是种种令人所不齿的勾当,而他却何以总是处在婴儿状态之中,又何以将世界看得如此柔情动人?他的沉重呢?他的大悲与慨叹呢?

⑥沈从文也没得遗忘症,怎么能忘掉这一切?我们何以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追究一下?我以为,他并非遗忘,而只是不说。沈从文将这世界看多了,便也变得心胸豁达,去尽了火气。他不再会大惊小怪了,他能用了冷静的目光看待一切了。他已完成了一个从婴儿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又过渡到婴儿状态的过程。

⑦对于他对柔情的偏爱,我们何不做这样的解释:世界既日益缺少这些,文学何不给人们创造这些?与其将文学当成杠杆、火炬、炸药去轰毁一个世界,倒不如将文学当成驿站、港湾、锚地去构筑一个世界。

⑧但,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代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几年前,我曾对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的小说做过概括:怒不写到怒不可遏,悲不写到悲不欲生,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我以为汪曾祺的意义,正在于他晓得了艺术。

( 1 )根据甲乙两文,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二段作者用大量篇幅描绘赶马女孩本色的歌唱。
B: 乙文主要的论述对象是沈从文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C: 乙文写沈从文写的故事多数在水边,是因为他爱水,水具有柔性。
D: 乙文写沈从文一生坎坷,但他努力遗忘世界的“暴虐”与“凶残”。
( 2 )“沈从文写道,这是一个‘安静和平’的世界”,甲文中也有这样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请简要概括。

( 3 )乙文中曹文轩认为沈从文的文字“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请你品析甲文某处语言加以印证。

( 4 )乙文围绕论述对象进行了哪三个话题的探讨?

( 5 )乙文第⑧段,作者提及沈从文的门徒汪曾祺,有何作用?

( 6 )联系以上材料及你对沈从文的了解,谈谈你对第⑥段“他已完成了一个从婴儿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又过渡到婴儿状态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腊梅花开(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年,谁知来了封城的消息。新闻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母亲把电话打给儿子:“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因为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些了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她听人说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老伴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感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A.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B.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泪泪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然后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

母亲激动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仓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

( 1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 2 )结合“知识卡片”,根据下列对话完成相应任务。

知识卡片

小说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人物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 “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等几种;次要人物具有衬托主要人物、贯穿全文、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母亲穿全文,是该小说的主要人物,她的出场方式属于________。作者对母亲的刻画是非常细致的,比如文中两句画线句,你能任选一句写一段批注吗?

( 3 )我注意到小说中的“儿子”作为一个次要人物,从始至终都未正式登场,只是借助电话、短信的形式出现作者多次写到没有正式登场的“儿子”,你觉得有什么作用呢?
(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腊梅花开”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轻轻摇曳,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用心体味你的生活,在惊喜中你会发现——美悄然绽放在我们生活的路上。

请以《美,悄然绽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ㄗs:爱无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