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D: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作品《范文正公全集》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唐朝伟大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C: 孟浩然,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合称“王孟”,其作品有《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D: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河东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著作有《永州八记》和《柳河东集》。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 ,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B: 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C: 在读书汇报会上,李阳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 , 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 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 , 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4、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失滔滔(立刻) 原驰蜡象(白色的象) 忍冬(能够忍受冬寒)
B: 略文采(差、失) 红装素裹(白色覆盖着大地) 妖娆(娇艳美好)
C: 章取义(截取) 百业为先(行业) 亵渎(轻慢,不敬)
D: 强聒不舍(过分啰嗦) 尽职守(谨慎恭敬) 骈进(骑马前进)
5、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 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
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6、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用得不当的一项( )

A: 苍茫的天际中,充斥着夜幕降临后的静寂。
B: 在班长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都不期而至地来到了操场上集合。
C: 小桥流水,演绎着墨瓦白墙的幸福;涓涓溪水,流淌着心有灵犀的关怀。
D: 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 , 这轮明月都将追随着你的身影。
7、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B: 《回忆我的母亲》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典型的事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C: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D: 《美丽的颜色》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8、

选择正确解释

游其中,怡然自得 ( )


A: 机关
B: 神气
C: 精神
D: 神灵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它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B: 为提高办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我市很多学校都加快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和规模。
C: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绩,关键在于他的刻苦学习。
D: 通过开展全市中小学汉语听写大赛活动,使我们从中领悟了中华文字的魅力。
10、

下面句子中字形和字音均正确一项是( )

A: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付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也不旁骛(wǜ),便是敬。
B: 人们世代繁衍(yǎn)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póu)黄土。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x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搏。
D: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jié)据(jù)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________,(乙)诗表达了________。
( 2 )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一寺河干 ________

②山门于河 ________

十余岁 ________

④尔辈不能物理 ________

( 2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4 )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而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交往的距离
马德
①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
②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③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④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起交往的一次海啸。
⑤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结果上,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⑥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是利益的结合体。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
⑦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
⑧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狐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亲,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⑨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
⑩“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凌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声。
⑪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粘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的渗透与融入。吸附与粘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欲,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⑫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地把琴摔了。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果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唱。
——选自《青年文摘》

( 1 )说说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好处。

( 2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析此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 3 )嵇康为保持高洁情操毅然与故交新贵山涛绝交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质量”,请用简洁的语言再举出一个本文以外的类似事例。

( 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交友?

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改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开,并还步向初中者普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调查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子心声】

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当初选志愿的时候,我明明选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等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退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 。 听说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后,她不禁感概:“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 真是郁闷!”

【规划辅导】

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A 一头强壮的大象

B 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C 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得很快,我喜欢这种奔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都要明白;关键是看你要去哪里旅行。

【专家说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近65%的同学将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 1 )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一项是( )。

A: 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 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 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
D: 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 2 )阅读“规划辅导"部分,分析指导师给中学生做心理测试的意图。

( 3 )阅读“学子心声”部分,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小王子说:“我还以为我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呢,我有的仅是一朵普通的花。”

狐狸说:“再去看看那些玫瑰花吧。你一定会明白,你的那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要求)①结合两句话的含义,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④不少于600字。⑤可叙述身边的故事,可进行文学写作,可就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可结合生活或阅读的积累展开论述,可结合作品写一篇读后感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9违的温暖”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