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瘫痪 决别 和蔼 静谧 人迹罕至 B: 奥秘 企盼 感慨 发髻 浑为一谈 C: 笃志 锡箔 云宵 莲蓬 人声鼎沸 D: 酝酿 贮蓄 荫蔽 徘徊 花枝招展 |
2、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贪梵 告磬 杀戳 惊慌失措 笑颊粲然 B: 雄辩 燥热 慰藉 眼花缭乱 杳无消息 C: 深邃 赢弱 半晌 忘下断语 刻骨明心 D: 暑名 幅射 秘诀 恣态万千 珊珊来迟 |
3、 |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NBA官方宣布,姚明、沙克﹣奥尼尔和阿伦﹣艾弗森等10人正式被评为2016年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B: 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C: 能否克制自己,能否抵抗诱惑,追求更远大目标的孩子,长大之后会表现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对挫折 D: 通过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使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
4、 | 下列字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羸弱 要诀 名副其实 走头无路 B: 贮蓄 盘桓 轻歌曼舞 郑重其事 C: 练达 愧怍 谈笑风声 李代桃僵 D: 纯粹 遏制 鸠占雀巢 销声匿迹 |
5、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其叶________,________;其竿________,________;其形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漫步于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气旷神怡。 ①四季常青 ②虚中有节 ③清丽俊逸 ④挺拔凌云 A: ②④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
6、 | 《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 )。 A: 高俅 B: 蔡京 C: 高衙内 D: 王进 |
7、 | 对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 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A: 这节诗以假设句开头,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B: “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原来都是形容视觉上的感受,这里用来形容声音的若有若无和花香的时浓时淡。 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把夜晚的安谧、自由和润湿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D: 这节诗中出现了三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含义都相同,都指的是点缀夜空的星辰。 |
8、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狡猾地一笑,又问:“它有几个花瓣?几根花蕊?”B: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C: 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D: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 |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南岳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 今人赞叹不已。 B: 5月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提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C: “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D: 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
10、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安慰(wèi) 朦胧(ménɡ) 疲倦(quàn) C: 憧憬(chónɡ) 僵硬(jiānɡ) 闪烁(shuò) D: 覆盖(fù) 颤动(zhàn) 寂寞(mò)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手推车 (节选)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鱼化石 (节选)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 1 )阅读以上两首诗歌,将其题目填入下面语段中恰当的位置。艾青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30年代,其诗歌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如《________》;第二个高峰在1978年以后,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如《________》。 ( 2 )请从《手推车》所给的选段中找出至少两个意象。( 3 )请写出《鱼化石》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①俯仰四顾 ________ ②未尝不与书俱________ ③既入又不能出________ ④乃引客就观之________ B: 乃引客就观之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C: 或枕藉于床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D: 信乎其似巢也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 4 )陆游为什么称自己的屋子为书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
贫穷,不是她的烙印
王旭
①她低着头,手指缠着衣角,看上去十分拘谨。穿的衣服明显不合体,小小地缚在身上,双肘的部位还粗糙地缝着两块颜色极不谐调的补丁。
这是河北省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没有电视,甚至连照明灯都刚刚接上不久。村民们只依靠山上零散的几颗枣树勉强维持着生存。这里的孩子,不要说读书,即使是温饱,亦是极难保障的。
看着面前一摞摞崭新的书本,女孩清澈的眼神里闪烁着希望的光。“阿姨,这些书和本子,都是给我的吗?”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书本,语气中有怀疑。
“是的,全是给你的。喜欢吗?”我帮她理了理有些杂乱的头发,心中疼惜不已。
“真的?都是给我的?”她又问,眼中夹杂着不确定与期盼。
“当然,我们可以拉勾。”我伸出小指,对女孩微笑。
她怯生生地伸出手,将细瘦却已粗糙的指头跟我勾在一起。②突然,灿烂的笑如菊花般盛开在她的脸上。这时,电视台的小张拿着话筒走过来,摄影师小罗也摆好了架势准备录像。
如晴好的天空突然飘过一大片乌云,女孩明媚的笑容顷刻黯然。她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小小的身子开始慢慢后退。
“怎么了?没关系的,如果不会说,叔叔可以教你。”小张走过去拉她。
她继续往后退着,眼泪也一颗颗滴落下来。
我走上前问:“为什么伤心,可以跟阿姨说吗?”
女孩用袖子抹了一下眼睛,哽咽道:“阿姨,我不想上电视,别让他们拍我好吗?”她解释着,小脸急得通红,“我知道,我现在很穷,但是我保证,我一定努力学习。我不会穷一辈子的。”我的心倏地一疼。
小张的话筒缓缓落下,小罗也默默地将摄像机收了起来。
我将书本放到她手里:“孩子,其实你一点都不穷。回家去吧,好好读书,你的心愿一定会实现的。”她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儿。我知道,此刻她的内心,已有向上的力量在升腾。
车走出很远,尘土飞扬中,那个小小的影子仍站在原地。一路上,大家都沉默不语。这个仅仅 12 岁的女孩,教我们懂得了:贫穷,不是一个人永远的烙印。
(节选自《读者》2008年第19期,有删改)
( 1 )文中女孩在接受赠书的过程中,心情几起几落。请从文中找出能表明她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下面横线上。怀疑——________——兴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喜
( 2 )品味语言须从似无意处品出有意来。请对下面的两个句子加以赏析。①她低着头,手指缠着衣角,看上去十分拘谨。
②突然,灿烂的笑如菊花般盛开在她的脸上。
( 3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我”对小女孩说:“孩子,其实你一点都不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疫苗与群体免疫
袁 越
①18世纪时,英国出了个名叫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 的医生,他发明了牛痘疫苗,彻底改变了人和病毒之间的关系。
②疫苗本质上就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其迅速在人群当中扩散,使得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迅速获得了免疫力,从而摆脱了该病毒对于人类的“自然”选择作用。
③那么,对于一个封闭社区来说,到底需要让多少人获得免疫力才能阻止该病毒的继续扩散呢?这就需要数学家来帮忙了。数学家们很快推导出了一个算法,只要知道了某种人类病毒的RO值①,就可以计算出让它停止传播所需的最低免疫率。
④通常情况下,一个病毒的RO值越高,所需的最低免疫率就越高。比如麻疹,最低免疫率大约为95%,即只有当95%的人都已接种了疫苗之后,这个病才能被防住。
⑤上面这个计算绝不仅仅是个数学游戏,它是有实际用途的。要知道,疫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对于那些刚出生的婴儿、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残,以及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获得抗体的人群(比如对疫苗过敏)来说,疫苗是起不到保护作用的。
⑥既然如此,我们将如何保护这些人呢?答案就是“群体免疫”(CommunityImmunity) 。这个概念本质上就是上文提及的“最低免疫率”, 它原本只是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概念,但当疫苗被广泛应用于抗击大规模传染病之后,这个概念获得了新生。
⑦群体免疫有个更流行的英文名称, 按字面翻译的话叫作“牛群免疫”(HerdImmunity) 。最先发明这个词的人显然把人类和牲畜混为一谈了,两者对于流行病学研究来说也确实无甚分别。但是,这个概念后来的走红恰恰证明人类和牛群是不一样的,因为牛群不需要担心老弱病残,人类则正好相反。人道主义决定了我们不会主动放弃保护任何人,哪怕他是个没什么“遗传价值”的老弱病残。群体免疫就是保护这些人的唯一手段,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牺牲,以换取老弱病残们的安全。
⑧疫苗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本质上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我们之所以称疫苗是个好东西,只是因为疫苗的好处远大于风险,并不是因为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如,2000年以来全世界一共使用了超过100亿剂量的减活小儿麻痹症疫苗,算起来相当于防止虽然在此过程中造成了580名儿童得病,但整体算下来还是划了600万小儿麻痹症病例,算的,这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真正的人道主义。
⑨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广泛使用,让少数因故打不了疫苗的人获得了保护,这就是群体免疫的价值所在。不过,因为疫苗毕竟有那么一点点危险,有些“聪明”的家长便想出了各种理由拒绝给自己的孩子打疫苗。这么做对他的孩子来说问题不大,但如果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的话,群体免疫就无法维持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卫生领域的群体免疫计划是必须强制执行的,这是典型的国家行为。与此同时,国家必须为疫苗的质量担保,出了事必须全额赔偿,这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
⑩总之,群体免疫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老弱病残。作为一名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你必须意识到你自己不但有可能成为一名传染病的受害者,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传染病的传播者,后者才是你所能扮演的最危险的角色。
(节选自《“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略有改动)
链接材料:
新型冠状病毒在欧洲迅速蔓延,各国纷纷采取防控措施。2020年3月13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提出,让4000万英国人接触新冠病毒,以便达到60%的人群感染,在全国形成群体免疫效果。一时之间,此举引发舆论热议。3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马格丽塔·哈里斯在接受BBC采访时对此表示质疑。
哈里斯指出:“我们对新冠病毒的科学认识还不够,这种病毒在人类中存在的时候还不够长,暂时无法获知它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每一种病毒在人类体内的作用都不相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免疫档案。我们可以谈论理论,但目前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据英国《卫报》报道,“群体免疫”一般而言指的是,大部分儿童都能接种疫苗,从而减少其他人感染某种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但有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许多人认为,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试图在疫情大流行时建立“群体免疫”是非常少见的,因为这可能会让许多脆弱的老年人、患基础性疾病的人处于高危险中。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注释】①RO值:基本传染数,是在流行病学上,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
( 1 )下列对于“群体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不得套用、抄袭本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⑤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⑥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