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成安县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 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大相迳庭 参差不齐 怪诞不经 神采弈弈
B: 惊慌失措 刨根问底 拈轻怕重 来势汹汹
C: 见异思迁 提心掉胆 不求甚解 油然而生
D: 人声鼎沸 咄咄逼人 畏罪潜逃 喜出忘外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华为Mate 8将于12月9日上市,要购买的用户需提前预约,如果你没能预约上,那将无法购买,而预约时间将在12月8日截止
B: 日本防卫省官员强调,日本引进 “萨德”系统这一新装备,不只是对日本防卫能力打一剂“强心针”,同时也起到有效地遏制中国“走出去”的作用。
C: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D: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5、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 , 却也习以为常。
6、选出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枪舌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就是俗称的“阳历”。
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怒骂“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回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针锋相对的应对典型。
D: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8、下列各组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pǒ)箩 确(záo) 御(pìnɡ) (xiǎn)为人知
B: 沉(diàn) (bīn)临 (zènɡ)亮 (fēn)外妖娆
C: (jūn)裂 (bèi)谬 (zhǐ)尺 毋庸(zhuì)言
D: (jīn)持 繁(yǎn) 蹂(lìn) (yān)奄一息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 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全英文对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价值。
C: 你送来的材料已交给打印室,正在进行打印。
D: 走进美丽的地中海公园,我禁不住驻足欣赏。
1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回应优秀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代生活相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要循循善诱。

②“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严谨耐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我们不仅要大声呼唤“工匠精神”,更要精心 “工匠精神”。

③“一带一路”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 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创造崭新的机遇。


A: 联合 培植 契合
B: 联合 培育 适合
C: 融合 培植 适合
D: 融合 培育 契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 2 )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3 )下列诗词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于东海。

(节选自《山海经》)

【注】①发鸠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填塞,堵塞。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白________

炎帝之少女__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3 )本文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怎样的精神?
( 4 )请比较《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两文在内容、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 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 2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 3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思”就是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B: 读书就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C: 阅读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方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D: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顿时觉得心里有些空,心想:他终究也熬不过去啊!

隔天正好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17期,有删改)

( 1 )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 2 )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品析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②我顿时觉得心里有点。(结合划线字揣摩人物心理)

( 3 )有人说选文⑨⑩两段主要写“我”的写作,和全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 4 )本文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哪些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陪伴着你的有什么呢?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在题目的空白处填上一个词语,如歌声、自信、书香、挫折、友谊、母爱……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男人,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