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B: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变得杳无消息。 B: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诚惶诚恐。 C: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 , 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 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
3、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萧索 应酬 糊涂荒唐 B: 纯粹 驱除 与日具增 C: 世面 端详 迟疑不诀 D: 糟塌 煞白 郑重其事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B: 有人说,人只有到了中年之后,就能深切地体味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 C: 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D: 我校全体团员,决心响应上级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
5、 | 以下是古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评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致远,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土的浓浓乡愁。 C: 《列子》和《吕氏春秋》收录的作品,都是春秋时期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D: 《诫子书》旨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窸窣作响 张皇失措 巧妙绝轮 粗制滥造B: 根深蒂固 一视同仁 美不胜收 长途跋涉 C: 骇人听闻 仙露虬浆 重蹈覆辙 顶礼模拜 D: 遍稽群籍 义愤填膺 莫衷一视 涕泗横流 |
7、 |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 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 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 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
8、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少年喜欢自己在家里消磨时间,而不肯走出家门和别人一起活动,长此以往,人际交往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B: 三月的杭州太子湾公园里,郁金香和樱花竞相开放了,人潮如织,游客们尽情欣赏着园中的美景。 C: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 西方的印象派绘画与中国的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重在表现画家对世界强烈、独特的个人感受。 |
9、 | 找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 ) A: 凝成 诱惑 训诫 嶙峋B: 目眩 啜泣 晕倒 屡次 C: 小憩 骚扰 糟蹋 庸禄 D: 伫立 伶仃 素帐 怡然 |
10、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漠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叙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B: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C: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 《动物笑谈》作者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的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 1 )《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 )在《祖国》一诗的第1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3 )《祖国》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人见田骈①,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②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选自刘向《战国策》) 【注释】①田骈:齐国人,他标榜自己不愿做官而愿做仆役,可是他捞到的实惠比做官的还多。②訾:计算,拿着。 ①设为不宦 宦:________ ②何谓也 谓: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 ( 3 )作者写女子不嫁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4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 1 )下面两句话中加下划线的词写得含蓄丰富,请作简要赏析。①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②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 , 而且愈来愈冷。
( 2 )文中划横线处两次写到了高原湖水中的鱼,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议论文阅读 ,回答相关问题。
华山并非一条路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③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