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足县双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人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B: 这套教科书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一种资源,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
C: 由于出现了充满大爱的勇敢“逆行者”们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 清明时节,各地各校纷纷举行“云祭奠”主题教育活动,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
2、

下列句子中冒号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B: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C: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 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心无旁骛
B: 梨民百姓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棱角分明
C: 铬尽职守 自知之明 恼羞成怒 重蹈覆辙
D: 一抔黄土 涕泗横流 怒不可谒 歇斯底里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指的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C: 《名人传》叙述三位名人在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后,创作了不朽杰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 “在我刚过五十五岁的时候,我立刻提出了一个合理化的建议。”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提出一个建议”。
5、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合拢 能奈 如火如荼 重峦叠障
B: 嘹亮 温训 司空见贯 郑重其是
C: 隽永 号淘 开天辟地 昂首挺立
D: 调剂 辐射 一泻千里 融会贯通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怠慢 恼畔 装模装样
B: 嘱咐 家卷 不合情理
C: 欺侮 磅礴 月色朦胧
D: 震撼 抗奋 惊心动魄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8、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旗(mí) (fěi)薄 狗(dòu) (bàng)讥
B: 玉(bó) 车(zhé) 狐(qiú) (rǎng)除
C: (fū)战 旅(kuí) (hàn)海 (gēng)饭
D: (zhì)罚 门(yuán) 风(chì) (liáo)落
9、以下关于各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B: 《唐雎不辱使命》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C: 活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为国效命的愿望。
D: 《隆中对》一文谈到建立“霸业”的根基,诸葛亮先分别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总论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离开喧嚣的城市,不用再面对那些有形无形的压力,来到芳草萋萋的森林,尽情享受那泌人心牌的花香。
B: 商店老板得知我们购买这些物品是要捐赠给灾民时,无不鼎力相助,其中一位老板更提供仓库让我们放置所采购的物品。
C: 美元贬值间接导致各国对人民币更加轻睐,加速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进程,这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金融新格局。
D: 上映三天的《猩球崛起3》累计票房达到4.02亿元,随着影片的热映,影迷们迫不急待地前往影院一睹为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 1 )诗歌前两句通过绿树、 来体现丰乐亭景色明媚、生机勃勃的特点。

( 2 )“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①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少:轻视,贬低。

( 1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饿其体肤(________) ②于虑(________) ③出数岁(________) ④期年 , 以出揣摩(________)

(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可以当世之君矣 赵相奉阳君弗
B: 显王左右习知苏秦 湍绿潭,回清倒影
C: 乃东赵 以天下所顺
D: 西至秦,说惠王 蒙始就学
( 3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 5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

( 2 )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 3 )④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 1 )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 2 )文中第③段划线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 3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4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本文谈谈。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这些都值得回味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克制自己的思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