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宣化区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拆迁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 , 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B: 为使这批滞销货卖出去,他煞费苦心,寻觅契机。
C: 我今年去了黄果树瀑布,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D: 在喧嚣的人群里,他依然没有迷失自我。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杭州开展“文明养犬活动”,颁布最严的禁犬令,通过禁养34种犬、没收烈性犬、收容流浪犬等多种措施庇护养狗人,以此保证居民的生命安全。
B: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盛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
C: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在崛起,变化翻天覆地,发展日新月异,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D: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在评选“三好学生,班长热情洋溢地毛遂自荐,总结了自己对班级的贡献,我听了非常赞同,随声附和起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城市免费 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 9000 个左右。
B: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C: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学习英雄”随笔中的一段,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在医院前线,医护人员不择手段与病毒较量。在医院这个战场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物资保障、科研攻关、民生供应、基础预防等方面全力以赴,与疫情竞速。谢谢你们,真心英雄,是你们凝聚成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A: 同舟共济
B: 不择手段
C: 不计其数
D: 全力以赴
5、指出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对身体的一些小毛病也不以为然 , 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
B: 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他在篮球场上已经显得锋芒毕露
C: 鲁智深听说镇关西强占民女,顿时怒目圆睁,气冲斗牛
D: 这些传说尽管扑朔迷离 , 却唤起了我的希望。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B: 文章反复写“看花”,“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C: 标题中的“秋天”与文中写人、记事、写景有关,“秋天”不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
7、汉语之美,美在音韵。汉语是天然的声音艺术。回顾学过的课文,大家对于其中的诵读技巧都有自己的看法。你不认同以下哪个观点?( )
A: 《春》开篇的“盼望着,盼望着”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所以诵读时应该采用相同的语气和声调,无需层层递进。
B: 《天净沙·秋思》的整体基调是忧伤的,应当使用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诵读,以体现诗人独自漂泊的凄冷和孤独。
C: 《秋天的怀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句中的“再也”应当要重读,突出“我”对于母亲去世的痛苦和后悔。
D: 《散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一句中的“太迟,太迟了”需要重读并放缓语速,以体现“我”对母亲忍痛度过严冬的无比心疼。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C: 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
D: 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炫耀 渲泄 望洋兴叹 舍身求法
B: 剽悍 矜持 克勤克俭 手舞足蹈
C: 悠长 脆弱 瞬息万变 高赡远瞩
D: 暴燥 冥想 震耳欲聋 寄人篱下
10、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卧右膝,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A: 峨冠:高高的帽子。
B: 比:靠近。
C: 属:相类似。
D: 诎:同“屈”,弯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回答相关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2 )赏析最后两句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事:辅佐。②败北:战败。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图:考虑,计议。⑥倍:通“背”,违背。

( 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出“/”。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对曹沫的劝告,表现了管仲的胆小,从侧面点明了曹沫.不怕对方反悔的原因。
B: 曹沫劫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侵地,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C: “乃许尽归”表现了齐桓公的恐惧和外强中干的性格。
D: 齐桓公最终践行诺言,归还侵地,显示了古人对信义的尊重。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笔帽上的孔究竟有什么用?

最近,不少媒体发布了这样的消息: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了强制生产标准。不少网友对“救命”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笔帽上加孔的作用不过是平衡气压以防打不开盖而已。

吸入笔帽:确实存在的风险

异物吸入对儿童的生命健康确实有不小的威胁。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仅2000年一年美国就有160名14岁或以下儿童死于异物吸入相关的呼吸道阻塞。CDC还特别指出,每一例因异物吸入窒息死亡的案例意味着同时还发生了100多起抢救案例。2001年估计,全美有17537名14岁或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因窒息而接受了抢救。

学龄期的儿童经常要和笔打交道,出于转移压力、集中思维或是单纯觉得好玩等原因,不少孩子也会把笔帽放进嘴里,这些行为习惯构成了笔帽吸入的潜在风险。在上述的CDC统计数据中,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也在文献报道,在非食物类异物吸入中,笔帽占了3%﹣8%.可见,笔帽引发儿童窒息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哪些笔帽要有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中的规定,书写笔、记号笔、修正笔和水彩笔的笔帽应符合下列3条规定中的至少一条:

①笔帽尺寸足够大(垂直进入直径为16毫米的量规时,不通过部分大于5毫米)。

②笔帽体上需要有一条连续的至少6.8平方毫米的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可以由笔夹等凸起的部分提供。

③笔帽应在室温最大压力差1.33千帕下最小通气量为8升/分钟。

符合这一标准的合格笔帽上不一定都有孔,不过它们都需要通过增大尺寸或保证通气的方式来减少吸入窒息风险。

中国对于笔帽的安全性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采用的恰恰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1540:1993《书写笔和记号笔上帽﹣﹣安全要求》中的标准。

空气通道的用处有多大?

异物吸入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堵住了主要的气道,随之而来的窒息会迅速对机体产生伤害。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当笔帽误入呼吸道时,急救过程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笔帽具有若干特别棘手的特性:它们的尺寸和形状都与人的呼吸道特别“适配”,其材质往往坚硬缺乏弹性,而且表面十分光滑。这些特性使得笔帽可能会严丝合缝地卡住呼吸道,使救治措施难以顺利施行。不仅如此,X光检查也可能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实际取出笔帽解除阻塞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远远过最佳的抢救时限。

而如果笔帽上预留了能保证足够通气量的空气通道,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即使笔帽不能被很快取出,呼吸道也不至于被它完全堵塞。这样至少能免除性命之虞,为治疗赢得足够多的时间。

由此可见,在笔帽上设计空气通道对于防范儿童意外窒息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选自果壳网2014.04.14有删节)

( 1 )在“吸入笔帽,确实在存在风险”一节中,列举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14岁或以下儿童吸入异物或死于相关的呼吸道阻塞的数据,其作用是( )

A: 比较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下儿童吸入食物类异物导致窒息死亡的比例较高。
B: 运用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或以下儿童吸入非食物类异物导致死亡的比例较高。
C: 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D: 比较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 2 )准确的语言说明才能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文中画线句子删去划线的词而又不影响语义表达的一项是( )

A: 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强制生产标准。
B: 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
C: 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D: X光检查也可能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
( 3 )九岁的明明在读三年级,要使用中性笔,他的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吸入笔帽,请你根据本文内容,给他的妈妈提出两点建议。

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1 )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 2 )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 3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 5 )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当一只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的丑小鸭经历种种挫折和打击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时,我们为它朝着理想努力进取而喝彩;当经历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终于长大了时,我们为主人公在面对大事时的镇定而喝彩;当患严重耳疾的贝多芬在他的牙齿和钢琴之间安放一根小棍以便能听见琴声时,我们为他的顽强抗争而喝彩……

课文中的这些形象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为自己喝彩的事。

请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恋你的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