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____________的地步。相反,它总是有着____________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总会____________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广阔的丘陵,____________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 A: 无聊 急促 挑逗 凝视 B: 无趣 急促 引诱 凝视 C: 无趣 和缓 引诱 眺望 D: 无聊 和缓 挑逗 眺望 |
2、 | 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B: 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变换成被动句:我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C: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变换成感叹句:松鼠一定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D: 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变换成陈述句: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
3、 |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这首诗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首联中“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含自己贬滴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景作喻,既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说明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的道理,暗含诗人在困苦失意中的愤懑不平。 D: 本诗感情起伏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又暗含哲理,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从悲愤失落到高昂乐观,读后积极奋发之情油然而生。 |
4、 | 下列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资。 B: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C: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D: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加免疫力,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抵御病魔的入侵。 B: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C: 张老师当上一班的班主任后,狠抓纪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了学校的优秀班级。 D: “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绽开(zhàn) 脸颊(jiá) 一丝不苟(gǒu) B: 开拓(tuò) 犀利(xī) 梦寐以求(mèi) C: 胆怯(qiè) 贪婪(lán) 莫衷一是(zhōng) D: 挑衅(xìn) 宽恕(shù) 鲜为人知(xiān) |
7、 | 选出下面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花团锦簇 踽踽独行 豁然开朗 高瞻远嘱B: 水泻不通 津津有味 翩翩起舞 孤苦伶仃 C: 怒不可遏 引经据典 轻举妄动 相提并伦 D: 涓涓细流 不解之缘 跃跃欲试 如痴如醉 |
8、 | ( )的绰号为“病关索”。 A: 解宝 B: 孙新 C: 孙立 D: 杨雄 |
9、 | 《牡丹亭》属于哪一剧种( ) A: 昆曲 B: 杂剧 C: 戏剧 D: 黄梅戏 |
10、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欺侮wú 眼眶kuàng 恬静tián 马鸣风啸xiāo B: 龟裂guī 晦暗huì 追朔sù 戛然而止jiá C: 沙砾lì 撺掇cuān 冗杂rǒng 天衣无缝fèng D: 缄默jiān 枯躁zào 怅惘wǎng 人情事故shì |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请描绘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的画面。( 2 )说说“落”字好在哪里?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选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他是北宋________家。(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________ ④宜乎众矣________ ( 3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①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②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 4 )选文第一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 5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 1 )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 3 )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道 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⑪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⑫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⑬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⑭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⑮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⑯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⑰“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⑱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⑲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请以“分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字数在5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