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B: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 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 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
2、 |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镌刻/隽永 酷似/似的 当家/恰当 粗糙/燥热 B: 逊不/逊色 颁布/颁发 要挟/挟持 凶恶/厌恶 C: 绯红/俳红 屏息/屏风 发酵/咆哮 遗嘱/嘱咐 D: 要塞/塞外 教诲/悔悟 滞留/停滞 畸形/崎岖 |
3、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大堰河》。 B: 《长城谣》选自《无怨的青春》,作者是纪弦。 C: 《一片槐树叶》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一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D: 《樵夫,别砍那棵树》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情,劝说樵夫“别砍那棵树”。 |
4、 |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
5、 | 下面这些话说得不简明的一句是( ) A: 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把它改正过来。 B: 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学习热潮。 C: 用不干净的抹布擦碗,越擦越不干净,越擦越脏。 D: 这份资料正在打印,明天就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B: 中国航天人把独立研发的“嫦娥”系列探月卫星送往太空,国人的美好愿望实现了,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开发大国。 C: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 穿过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文昌阁里众人膜拜、香火缭绕的场景,仿佛听到了莘莘学子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仿佛体会到了举人们金榜题名的喜悦。 |
7、 | 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直”“圆”两字极富神韵。 C: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B: 在全国连续发生几起校园安全事故后,各地中小学纷纷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C: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D: 前几年下海的他现在事业有成,开了公司,手下都是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在30~50岁之间。 |
9、 | 下列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唐僧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为徒弟,一路西行历经艰险,最终取得真经。 B: 哈克贝利和汤姆一起去了墓地。他们看见了,印第安人乔杀了罗宾逊大夫,后把刀塞到波特手里,冤枉他。汤姆他们害怕说出真相,会被印第安人乔杀死,所以他们用血立誓不说。 C: 智取生辰纲中,梁中书要杨志押送,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作客商,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晁盖、吴用等人扮作贩枣的客商,刘唐扮作卖酒的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到杨志等人,劫了生辰纲。 D: 在小人国时,格列佛建议帮小人国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但小人国国王却大为反感,因为他要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 |
10、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 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傅雷家书》中,他首先强调的就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核舟记》选自由明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这篇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1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 2 )翻译句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3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②但我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③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此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④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⑤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⑥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⑦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⑧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⑨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⑩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⑪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的论证方法________,第③段的事例,其作用是________。①致命:________
②挡箭牌:________
( 3 )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走向虫子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儿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儿,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我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很多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 1 )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写的三件事。 ( 2 )本文原标题是“三只虫”,后来才改为“走向虫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请你选取一件事,以“这件事告诉我 ▲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