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C: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D: 《恐龙无处不有》是法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 |
2、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 B: 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也是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C: 《安塞腰鼓》是当代散文家刘成章的代表作,曾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D: 吴伯箫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原名熙成。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记一辆纺车》。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出发集》《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
3、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誉(yù) 汲取(xī) 要决(jué) 不修边幅(fú) B: 绯红(fēi) 镶嵌(qiàn) 旁骛(wù) 接踵而至(zhǒng) C: 狭隘(yì) 宣哗(xuān) 褶皱(zhě ) 殚精竭虑(dān) D: 霎时(shà) 畸形(qī) 羁绊(jī) 眼花瞭乱(liáo)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镌刻(juàn) 恣睢(suī) 洗濯(zhuó) 妇孺皆知(rú)B: 晕船(yùn) 挑剔(tī) 匀称(chèn) 义愤填膺(yīng) C: 狡黠(jié) 惬意(qiè) 剽悍(piāo) 好高骛远(wù) D: 胆怯(qiè) 炽热 (chì) 嗔怒(chēn) 一丘之貉(hé) |
5、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澄清 余晖 进退维谷 头晕目旋 B: 呻吟 消耗 荒诞不经 油然而生 C: 云宵 爱慕 为罪潜逃 浑为一谈 D: 挪动 清淅 骇人听闻 不求胜解 |
6、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乐观,是一首生命怒放的赞歌。无论人生有多少考验和磨砺,我们都要好好地爱惜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微笑地感恩岁月给予的各种考验和困难,扬眉振臂感恩岁月给予的惊喜和美好。 A: “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B: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C: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D: “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
7、 | 为句中划线字选取正确义项( ) 太医以王命聚之。 A: 会合B: 集合 C: 收集 |
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戏里有一个小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挖苦暴发户,入木三分。 B: 尤其是职工参加五反运动以后,其势更加凶猛,有一种雷霆万钧锐不可当的气概。 C: 他匆匆忙忙站起来,诚惶诚恐地说:“这哪行啊?这哪行啊?” D: 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 , 天空中响起的惊雷也被淹没了。 |
9、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写的是沙僧。 B: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通过虚构的离奇情节和丰富的讽刺手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共收入了10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都出自其中。 D: 李逵和李忠、史进在潘家酒楼吃酒,遇到金翠莲父女卖唱乞讨,得知他们父女受了郑屠欺负,不禁大怒,不但慷慨解囊,而且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
10、 | 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 文段中“挟”字声母是“x”,韵母是“ie”,声调是阳平。B: 文段中“春水”“聚集”“一股”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 文段中“遭遇”都是半包围结构,其中“遇”字共12笔。 D: 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一切”。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理想 穆旦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 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 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 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 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 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 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没有理想的人像是空屋 而无主人,它紧紧闭着门窗, 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 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音响。 那么打开吧,生命在呼喊: 让一个精灵从邪恶的远方 侵入他的心,把他折磨够, 因为他在地面看见了天堂。 理想是个迷宫,按照它的逻辑 你越走越达不到目的地。 呵,理想,多么美好的感情, 但等它流到现实底冰窟中, 你看到的就是北方的荒原, 使你丰富的心倾家荡产。 “我是一个最合理的设想, 我立足在坚实的土壤上。” 但现实是一片阴险的流沙, 只有泥污的脚才能通过它。 “我给人指出崇高的道路, 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 别管有多少人为她献身, 我们的智慧终于来自疑问。 毫无疑问吗?那就跟着她走, 像追鬼火不知扑到哪一头。 ( 1 )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①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对于生活它做不出总结,/面对绝望它提不出希望。 ②我的明光能照澈你的迷雾。 ( 2 )从诗中找出一句能反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句子。 ( 3 )理想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意象将其表现出来的?以第2部分为例找出这些意象。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边境)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惩山北之塞 ________ ②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 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留,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的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起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 1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 2 )文章的题目为“冬景”,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①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②奶奶,电线肿了。
( 4 )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的决定大的
①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⑫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