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小组讨论会上,对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 我们读文章时应避免断章取义 , 这样才不会曲解文章的意思. C: 下了火乍,吃过早饭,年少的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海边. D: 我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沧海桑田 , 内心感慨万千. |
2、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C: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脸》中的水上漂,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主人公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战士。 |
3、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法国作家 B: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鲁迅——现代诗人 C: 《敬业与乐业》——演讲稿——梁启超——明末思想家 D: 《岳阳楼记》——散文——苏轼——北宋政治家 |
4、 |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④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B: 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 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 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
6、 | 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科学说明的真理。 B: 本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 C: 作者对沙漠里的一些怪异现象的解释,都是经过自己经过科学的检验得到的正确结论,决不是想当然、凭空捏造出来的解释。 D: 作者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的。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城市空气质量通告,2019年昆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比2018年减少了2倍。 B: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堂,提高听课效率。 C: 由于教育部门在假期间就提前做好部署,充分准备,使全国中小学生网络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D: 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日”来临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于三月十五日开展线上咨询活动。 |
8、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以追忆的形式写出了母爱的身深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B: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颇具匠心的叙事顺序和详略安排中,使得文章的感情浓度逐渐加深。 C: 《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自己学有收获后的心情和感受。 D: 《济南的冬天》一文在遣词造句上非常精妙,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表达出舒服、安适之感,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
9、 | 下面对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点题,诗人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 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尾联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
10、 |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寒噤(jìn) 愧怍(zuò) 瓦砾(lì) 风雪载途(zài) B: 两栖(qī) 飞漱(shù) 粗拙(zhuō) 惟妙惟肖(xiāo) C: 轩榭(xuān) 额枋(fāng) 蹒跚(pán) 五彩斑斓(nán) D: 老妪(yù) 脊椎(jǐ) 作坊(zuò) 销声匿迹(nì) |
阅读唐代诗人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一诗,完成后面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D: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选自2014年《齐鲁晚报》)
( 1 )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 2 )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 3 )简要说明下列划线词的表达效果。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
(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礼 物
柴静
①那是个夏天。晚上上班的路上,细细碎碎地下起了雨,等到深夜下了节目,雨已经大了。匆忙下了楼向右拐时,忽然有个人迎上来,犹疑地叫我的名字。我怔了一下,借着一线灯光看见他身着军装,才安下心来。他那么大的个子,脸却很稚气,期期艾艾地说他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来看看我是他几年来的心愿。我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将手里的伞移过去给他遮雨,他马上后退了几步:“不不,不用,我走了。”
②我看他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雨夜里,转身欲走,他气喘吁吁又跑回来,脸涨得通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火柴盒交给我,并拢双脚刷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了。
③那只火柴盒里装的是一只小乌龟,硬壳绿背的巴西水龟,我在透明的大啤酒杯里养了它很久。那年冬天很冷,小龟贪恋人的温暖,每每要伏在我掌心才肯蜷起四肢沉沉睡去,这是我收到的最可爱的礼物。
④春节回家过年时,同事转寄给我一封信,信是从西藏寄来的。我在炉火边拆开细读,信中写道:“那天夜里你没有问我毕业后去哪里,我也没有告诉你,我选择的是遥远的雪域高原。这里人迹罕至,十分寒冷。有一夜出去巡哨,看着月光下连绵起伏的雪峰,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你在节目里说,‘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⑤远处忽然传来鞭炮的脆响,我顿了顿,继续看下去,“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用生命去护卫……那只小龟可好?它很怕冷,所以我把它留给你。它是去年我生日那天路过教育街市场时捡到的,也是同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你的节目。我一直认为,这都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膝边的炉火渐渐升起来,给严寒的世界增添了一点暖意。水仙已经开了两朵,满室清香。
——选自柴静《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注】柴静: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