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天津市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在全市展演以来反响热烈。②该剧以天津市成功妥善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改编而成,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发生在天津的安全健康“保卫战”。③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不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传递出感人至深的情感,④还折射出深刻的思想性,呈现了振奋人心的中国精神。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
2、 | 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相宜 丑陋 瞬息 人迹罕至B: 确凿 讪笑 肿胀 荒草萋萋 C: 书塾 幽寂 搏学 来势凶凶 D: 忧郁 嫉妒 叮嘱 骇人听闻 |
3、 | 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 了。 ②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 美。 ③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漾中舒卷 ,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A: 迎刃而解 质朴纯正 宛转悠扬B: 迎刃而解 淳朴本色 张弛不定 C: 不攻自破 淳朴本色 宛转悠扬 D: 不攻自破 质朴纯正 张弛不定 |
4、 | 下列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猫》选白《郑振铎选集》,郑振铎是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 《狼》选自《聊斋志异》,其意在告诉人们只要敢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C: 《猫》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D: 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坍塌 菡萏 神彩弈弈 逆水行舟 B: 殉职 陛下 怅然若失 怪涎不经 C: 滑稽 攲斜 随声附和 卒章显志 D: 庇护 企盼 力不暇供 浑为一谈 |
6、 |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情景交融,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下议论、抒情。 B: 《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是作为小说暗线虚写和略写的,而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C: 《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D: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 《齐谐》者,志怪者也 D: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8、 | 下列各句对比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迁客骚人的情怀与“古仁人之心”对比。 B: “春和景明”的美景与“淫雨霏霏”的悲凉对比。 C: “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两种心情对比。 D: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比。 |
9、 | 下列对句子节奏划分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B: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意思:一边拿着扇子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D: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意思: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
10、 | 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紫藤萝瀑布》——宗璞——《铁箫人语》B: 《虽有佳肴》 ——《礼记》——戴圣 ——东汉 C: 《贝壳》 ——席慕蓉 ——台湾作家 D: 《济南的冬天》 ——《老舍全集》——老舍——现代作家 |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相关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㈠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㈡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元怪之(责备) B: 速延医治之(邀请) C: 遗一牛,老且跛(留下) D: 引之使出(牵,拉)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 3 )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 |
【材料一】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选自《呐喊·故乡》)
【材料二】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一声“老爷!……”我们能够听到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开时所发出的那种带血的声音。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脱着一种“冷”。两人所处阶层不同,两颗心灵就被这个称呼挡在了两边,无法交流了,无法融合了。
(选自《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材料三】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是一个鲁迅精神和鲁迅作品获得中国人的理解和同情最多也最深刻的时期,并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发展着。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鲁迅将赢得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他的价值和意义将表现得更加鲜明和充分。一个人可以从看不出一部作品的好处来变到看出它的好处来,却绝对不会从看出一部作品的好处来变到看不出一部作品的好处来。
(选自《中国需要鲁迅》)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 1 )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挥之不去的乡愁;一个个朱红的橘子,寄托了催人泪下的父爱;一本细致订正的讲义,凝聚着良师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一袋数不清个数的鸡蛋,蕴藏着老王沉甸甸的情谊……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情义。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