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篇作文真难写,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写好交卷。
B: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同学们的倡议。
C: 张老师的一席话把我先前的顾虑全赶跑了。
D: 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3、

下列成语中的典故内容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 )

A: 刮目相看
B: 鸡鸣狗盗
C: 味如鸡肋
D: 三顾茅庐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将“及时纠正”和“随时发现”互换位置)
B: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在“看手机”后面加上“的一群人”)
C: 张亮因为会弹钢琴,所以王强也会弹钢琴。(把“因为…所以”改成“不但…而且”)
D: 建筑工地出现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施工单位忽视安全教育、监管不力有关。(删除“是由于”)
5、(题文)选出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

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

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

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生命却有限。


A: ③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③①②⑤④
6、方回称江西诗派“三宗”是指黄庭坚.陈师道与( )
A: 苏轼
B: 秦观
C: 吕本中
D: 陈与义
7、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A: 刚吹过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
B: 一团团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 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 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 嗔视 蛛丝马迹 重峦叠嶂
B: 取谛 孱弱 变换多姿 万恶不赦
C: 恣睢 啜泣 哑雀无声 义愤填鹰
D: 暮然 旁骛 锋芒必露 不容置疑
9、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fān)篱 分(mì) (pǐ)好 (áo)头
B: 箱(qiè) 取(dì) (zhě)皱 归(jìu)
C: 追(sù) 遗(hái) (rùn)育 (suǒ)屑
D: 伎(liǎ) 杀(lù) 花(huì) 蟾(chú)
10、下列作家中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是( )
A: 果戈理
B: 塞万提斯
C: 裴多菲
D: 马克·吐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 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 2 )“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词人________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会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神弗也________ ②小大之 ________

③公伤 , 门官歼焉________ ④不不成列________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3 )阅读选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

②【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

( 4 )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霜。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 1 )“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
( 2 )“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 3 )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
( 4 )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眼界与读书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叙事要有真情实感。③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是我的白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