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B: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
2、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桕(jiù)、梦寐(mèi)、刹那(chà)、烘托(hōng)B: 惊讶(yà)、拆散(chāi)、瘫痪(nān)、祷告(dǎo) C: 须臾(yú)、荫蔽(yìn)、倾向(qīng)、威慑(niè) D: 绰号(chuò)、嘈杂(cáo)、贮蓄(zhù)、着落(zháo) |
3、 | 对下列诗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书何处达。(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 B: 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好去处。) C: 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 D: 断肠人在天涯。(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简直要肝肠寸断了。) |
4、 | 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让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去掉“让”) B: 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机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在“挪用”后添加“的现象”) C: 中国在不久前的高调军演,就是向西方乃至世界说明,大陆拥有打击“台独”的足够军事实力。(将“说明”改为“声明”) D: 能否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的要求。(去掉“否”) |
5、 | 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适合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____________,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B: 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 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 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泛指文章辞藻,“骚”本指《楚辞》中的《离骚》;“迁客骚人”的“骚人”泛指文人。 B: 以下四首诗都是唐诗:《月夜忆舍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 C: 《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湖心亭看雪》选自唐代张岱的《陶庵梦忆》。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论教养》分别是法国作家雨果和苏联作家利哈乔夫所著。 |
7、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上学期学的课文《风筝》一样,都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回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是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
8、 | 给下面划线词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 ( 1 )济沧海( ) A: 渡 B: 救 ( 2 )鼎彝元赖( ) A: 信赖 B: 依赖 ( 3 )不堪回首( ) A: 不能 B: 不能忍受 (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 A: 演奏 B: 翻出 |
9、 |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级很是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C: 如果我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D: 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 , 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
10、 | 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A: 他好像有一种天然生成的向语言挑战的本能,又仿佛具备着掌握任何艰难语言的特殊才情。 B: 这两个城市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友好而无私地接纳过逃避迫害的犹太人。 C: 它虽是一个孩子简单的好心,但又何尝不是人类最终的集体愿望呢? D: 是因为在奥斯汀的以色列之宫戴维和他的父亲教我用希伯来文说过“和平”“生命”吗?是因为戴维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为生存的和平奋争吗?是因为戴维赠过我一枚用希伯来文书写着“生命”的描金纪念章吗?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④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⑤之溺大氓⑥者乎?于是作《哀溺》。 [注释]永:永州。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蔽:蒙蔽,这里是糊涂的意思。⑤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⑥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________ ②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 3 )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理解、分析。
伽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前喀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前喀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 1 )文章开头一句话“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在文中有何作用?( 2 )读了选文,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