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全文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为线索,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首,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西汉刘向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本文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语言艺术。 D: 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在小说《故乡》中给我们塑造了很多经典人物形象:如在生活中变得麻木迟钝、与“我”有深深的隔膜的闰土,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杨二嫂,粗俗迷信但又淳朴善良的长妈妈。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 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 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 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
3、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辈(háng) 龟裂(guī) 糜子(méi) 悄悄(qiāo) B: 脑畔(pàn) 斡旋(wò) 两栖(xī) 风雪载途 (zài) C: 羁绊(jī) 闭塞(sè) 褶皱(zhě ) 大彻大悟(chè) D: 垂髫(tiáo) 帷幕(wéi) 衍射 (yăn) 销声匿迹(lì)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一回到老家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乡亲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B: 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C: 《第三极地》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于这部纪录片美到极致的风景和独特的风俗人情。 D: 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
5、 |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光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D: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6、 |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B: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排比) C: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D: 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引用)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摇蓝 辫子 哀悼 妇儒皆知 B: 踱步 烦燥 斑澜 目不窥园 C: 祈祷 高粱 元宵 深恶痛绝 D: 亘古 烦琐 字帖 再接再励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轩(xuān)敝舆(yǔ)短褐(hè)糠糟(kāng) B: 犀兕(sì)麋鹿(mí)鲋鱼(fù)鼋鼍(tuó) C: 楩楠(pián)禽滑厘(gǔ)守圉(yù)木牒(dié) D: 至于郢(yǐng)公输盘(bān)藉子杀之(jiè)雉兔(zhì)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 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
10、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特点的作品,真实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B: 《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和范进,八股迷的典型是汤奉和鲁编修,贪官污吏的典型是马静和王惠。 C: 艾青在监狱中写下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发表时第一次署名“艾青”,是他的成名作。 D: 《昆虫记》中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未”三个三字句,形成排比,步步紧逼,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作者“敌人未灭,两鬓已苍”的沉痛感情,越转越深。 D: 这首词在结构上进行今昔对比,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 (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其一犬坐于前 A: 其一犬/坐于前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一犬坐于前 D: 其一犬坐/于前 ( 2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④狼亦黠矣。________ ( 3 )翻译下面句子。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盲人看
毕淑敏
①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②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扰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③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
④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⑤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是50元。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⑥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⑦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⑧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⑨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 1 )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 3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王亚田《城市里的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除诗歌外;③不少于500字;④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