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欣悦(等待) 言和而色夷(平和) B: 援疑质理(询问)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C: 穷冬烈风(严寒)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 D: 以中有足乐者(内心)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 |
2、 |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 “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 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 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
3、 | 下列对加点字词或拼音的拼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它没有婆娑(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yì( )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A: pó shā,虬,逸B: pó suō,虬,溢 C: pó suō,虬,逸 D: pó shā,球,溢 |
4、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诘难(jié) 狡黠(jié) 吹毛求疵(cī) B: 惆怅(càng) 契合(qì) 味同嚼蜡(jiáo) C: 桥堍(tù) 寂寥(liáo) 信手拈来(niān) D: 苟安(gǒu) 意蕴(yùn) 高谈阔论(kuò) |
5、 | 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而是很多。B: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钻研无法解决、得不到结果的问题。 C: 露出马脚:比喻负面的事实真相泄漏出来。多用作“露马脚”。 D: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英雄的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
6、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学生我认真读过老师您的拙作,对您在文章中的一些高见十分佩服。 B: 我至今还惠存着您送我的“翰墨书香,家国天下”这幅书法作品。 C: 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感谢您的厚爱。” D: 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使我深受感动。 |
7、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
8、 |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哺(bǔ)育 攒(cuán)成 候(hòu)鸟 人迹罕(hǎn)至B: 泯(mǐn)然 讪(shàn)笑 踌(chóu)躇 气冲斗(dǒu)牛 C: 伫(chù)立 憎(zēng)恶 重荷(hé) 义愤填膺(yīnɡ) D: 哽咽(yè) 磐(pán)石 深邃(suì) 锲(qiè)而不舍 |
9、 | 对《渔家傲》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B: “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 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
10、 | 下面情境中,小航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小航和小朋约好周末一起去遵义市博物馆参观。小航去小朋家结伴走,小朋的奶奶开了门。小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 我要找一下小朋,我和他去博物馆参观。B: 您是谁呀?小朋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 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航,和小朋约好去博物馆,他在家吗? D: 我想找小朋去博物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
名著阅读。 ( 1 )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________ ( 2 )品艺术。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吴起守信 宋濂 昔①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昔:从前。②令:派、使、让。③方:才。 ( 1 )文中“宜其能服三军欤”中“服”的意思是( )A: 衣服 B: 使……信服 C: 穿戴,穿着 D: 承担,从事 ( 2 )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待人诚恳的品质。 B: 选文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 C: 吴起碰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傍晩时老朋友来到吴起家,他们一起吃了饭。 D: 吴起不吃饭一直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失信于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选文有改动)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 3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那个清晨,永不远去
印桐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我有些不满,平常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可当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心隐隐的颤抖起来。
村子里突然传出几声犬吠,我一激灵,坐直了身体。
母亲平时是极宠爱我的。但现在,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严肃得令我害怕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呆在这儿了?”
我动了动嘴唇,低下头没出声。我觉得我知道母亲来的原因,无非是来教训我。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竟然学会了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拒绝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
我以为,自己是应该被母亲教训的。并且我还很感激母亲,因为母亲找到我的时候,并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动手打我,而是一把把我拉回了家。母亲是动了怒的,从我被攥红的手腕和她红肿的眼睛就可以看出。可母亲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屋子一整天都没出来。
我始终不敢与母亲对视。我怕看到母亲的目光中有对我深深的失望。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我终于忍不住抬起了头,母亲的沉默让我无措,我决定先求得母亲的原谅。
可母亲打断了我即将出口的话,她只是又一遍的问着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城市里生活。
我愣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对母亲说道“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去城市里读书。”过了许久,母亲缓缓点了点头,我听见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我惊讶得对上了母亲的眼睛,发现母亲深邃的眼睛里翻涌着不知名的情绪。她不再看我,转身离开了屋子。
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有些焦急的冲了出去,呆呆地看着坐在台阶上沐浴着阳光,相互依靠着的父母。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只有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痛苦。父亲在旁边轻声安慰着:“我知道你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早就有了感情,要不咱不走了,也许她只是一时感兴趣呢?更何况,去了那儿如果找不到工作 ,怎么活呢?”母亲摇了摇头,“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
在晨曦中,母亲眼里含着的泪水悄悄滑下,轻抚过她清瘦的脸颊,落在了用水泥铺成的台阶上。看着母亲颤动的双肩,我终是忍不住背过身去,任凭泪水夺眶而出……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永不远去的清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面前咽下了所有痛苦和无奈,却坐在台阶上偷偷哭泣的样子……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严肃得令我害怕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呆在这儿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赏析加点词语)
( 4 )文章以“那个清晨,永不远去”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2019年10月2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嘟嘟和妈妈携手进入手术室。经过20余名专家6个小时的奋战,患“短肠综合征”的嘟嘟换上了妈妈2米鲜活的小肠。家人与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为嘟嘟重返绿茵场圆梦。
请以“这样的逆行者,真美”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工整规范;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