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洛阳市河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 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C: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D: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如画,________。人生如酒,________。人生如歌,________。人生如书,________。给自己一个微笑,让开心如影随形,给别人一个微笑,让善意用心传递。微笑面对人生,将会有微笑的回报。

①有了微笑便飘着诱人的醇香

②有了微笑便有了闪光的主题

③有了微笑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④有了微笑便多了动人的旋律


A: 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他非常擅长哗众取宠的表演,所以拥有很多粉丝,可算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演员。
B: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是加剧气候变化首当其冲的因素。
C: “鸟巢”体育场独具匠心的外观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D: 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事件的调查结果让人如雷贯耳
4、

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

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A: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B: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D: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杭州云栖大会门票售罄科技先锋将莅临杭州。
B: 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 , 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C: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 用人单位要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是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 , 尽展其长。
6、

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春二月,在山雀子________的江南山乡,随处可以听见布谷鸟的呼唤、鹧鸪的啼鸣、竹鸡的呢喃。在________地想要早早盛开的杏林深处,在________的村前屋后,在嫩芽吐露的青青茶山上,在一夜春雨、遍地爆笋的楠竹林中,的春天早已来到这里,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土地松动了,让干硬的树枝变软了,让泥土下细小的草根绽出了细白的芽苞。

A: 惊醒 迫在眉睫 竹烟波月 煦润
B: 唤醒 迫不得已 雾锁烟迷 湿润
C: 噪醒 迫不及待 一抹烟雨 温润
D: 点醒 从容不迫 烟雨迷蒙 潮润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3月12日晚,“2019年全球最佳书店”即将揭晓,根据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入围提名的有中国方所书店、越南的BOA书店和新西兰的惠灵顿联合书店。
B: 《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
C: “国风”一词最早出自于《诗经》,现在泛指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蕴含中国古典主义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
D: 父母常常埋怨孩子漠不关心自己,没有责任感,他们也许不知道,责任感要从小培养,要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
8、

下列划线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烂漫 褪尽 鸢飞戾天 前扑后继 油光可见
B: 迁徒 蜿蜒 衔觞赋诗 粗制烂造 翻来复去
C: 弥漫 负惬 暗然失色 盛气凌人 磨磨蹭蹭
D: 凛冽 颓唐 不可名状 互相轩邈 藏污纳垢
9、下面情境中,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毕业时你送我的照片,我一直惠存着。
B: 老李对儿子的书法老师说:令郎能在这次书法大赛上获奖,全仗您教导有方,我们全家感激不尽。
C: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先生不吝赐教。
10、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小也被妈妈吓坏了,拿着残月一般的瓜皮战战兢兢。
B: “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一位买饭的人对她说。
C: 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像雨后偶尔爬上马路的蚯蚓。
D: 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头颅上,声音清脆,仿佛踩破一个乒乓球皮。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而去之

________

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

③是以善国者

________

④必先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 得者多助/伐无 , 诛暴秦
C: 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 4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_ , 【甲】文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道立秋

1990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浙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像一块熄了不多时的炉膛里的烧烬。心尖有一块红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

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爆烤。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

街上老外,满脸汗水。

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

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爆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1990年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

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挤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唯一的度命方式;沉沉地抓紧,竭力地证明。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

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活着如同战士。

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摈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有意识到它。

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顿失了那种眩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

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

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

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选自《荒芜英雄路》,有删改)

( 1 )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
( 2 )下面是文中关于“凉爽”到来那一刻的一组描述。

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结合划线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

( 3 )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理解和思考。

“我”: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
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 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 1 )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 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 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 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 2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血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 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 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及平时的阅读体验来谈谈你对“有重量”的阅读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

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释迦侔尼”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