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找出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 旅游旺季,开往名胜景点的车辆络绎不绝。 B: 他说起话来惟妙惟肖 , 办起事来头头是道。 C: 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D: 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要盲目发展。 |
2、 | 根据下列情境,说话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兵正在认真地做作业,妈妈叫他吃饭,他说:“没看我正忙着吗?”B: 陈江借了同学一本新书,不小心给弄脏了,还书时他连声说:“对不起。”他的同学说:“‘对不起’值多少钱?给我另卖本新书吧!” C: 李河骑自行车不小心撞了一个同学,他马上下车说:“对不起,请问撞伤了吗?”这个同学说:“没关系。” D: 某中学正要上公开课,课前一位外校来观摩的老师走到教室里问一个学生:“请问同学,上什么课?”这个同学回答说:“你自己不会看课程表吗?” |
3、 | 选出下列划线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帖(tiē) 朴(pō)刀 脂粉奁(lián) 长吁(xū)短叹 B: 拓(tà)本 渲(xuān)染 嫩(lèn)嫩的 铢两悉称(chèn) C: 折(shé)本 幽悄(qiǎo) 孤零(línɡ)零 目炫(xuàn)神迷 D: 一绺(liǔ) 间(jiàn)或 捎(shào)马子 人才倍(bèi)出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炫耀 云宵 急燥 销声匿迹 B: 烦锁 温馨 取谛 大庭广众 C: 私塾 博学 滞笨 趾高气扬 D: 愧怍 劳禄 笸萝 煞废苦心 |
5、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即使按乐观估计,到2020年如能将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降至60%已经相当不易。 ②正因如此,除以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外,尤须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③此外,英国当年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我国却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压力下,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保持较快增长。 ④中国治理雾霾面临的环境空间和选择空间却相当不同。 ⑤我国最大的困局是很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A: ②④①⑤③B: ②⑤④③① C: ④③②①⑤ D: ④⑤①③② |
6、 | 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 A: 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B: 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 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 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B: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 D: 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
8、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脊梁(jǐ) 茏罩 诬蔑(miè) 怀古伤今 B: 慨叹(gài) 玄虚 倘若(tǎng) 为民请命 C: 渺茫(miǎo) 麻醉 摧残(cuī) 舍身求法 D: 省悟(xǐng) 依赖 诓骗(kuàng) 自欺欺人 |
9、 | 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座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争。 B: 原宥、仁爱和宽容,同情别人并代人受过,这才是岁月经历不断丰厚的东西。 C: 最近新起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克隆羊”“克隆人”的风波,表明在世纪之交,人类最为关注的是生命的本源。 D: 斯塔尔在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中指控克林顿在试图掩盖他和莱温斯基的关系中有伪证、对证人施加影响、防碍司法及滥用职权的行为。 |
10、 |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防(dī) 追溯(shuò) 附和(hè) 锲而不舍(qì) B: 沉湎(miǎn) 汲取(xí) 龟裂(guī) 吹毛求疵(cī) C: 惩罚(chěng) 咀嚼(jué) 干涸(kū) 钟灵毓秀(yù) D: 旌旗(jīng) 炽热(chì) 伫立(zhù) 相形见绌(chù)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 1 )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 )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 2 )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②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 4 )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 )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
看戏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 1 )第二段中听不见的“回音”指什么?既然听不见怎么能“淹没”掌声? ( 2 )这几段文字一再写“人海”的动与静,涨与落,这样写的有什么作用?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里的琴声,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才退烧。从此这一家和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正好她弟弟林恒与他们年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到达昆明之后,他们经常来往。这八个年轻人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个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从此每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哀。更让她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写下《哭三弟恒》一诗,悲悼亲人。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过妈妈:“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⑤到昆明后,他们已经捉襟见肘。林徽因不得不每天爬四次山坡,走很远的土路到云南大学做兼职英语老师。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转艰辛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是要将五脏六腑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⑥而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她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甲)“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在困境中的不懈追求,可以理解为艰难时世中一个知识分子自觉的使命意识,家国关切,一如当时整个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
⑦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在逃难途中,她时时被周围景色所吸引,每每不辞劳苦写信与友人分享:(乙)“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色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be,that ist 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①[林徽因](1904—1955),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 1 )阅读文章,请你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在长沙,①________;
去往昆明,②________ ;
在昆明,③________ ;
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 2 )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选择:________作用:________
( 3 )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你的解答。语句:________ 问题:________
解答:________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
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
“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
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要求】根据材料寓意,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