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其中豹子头武松武艺高强、勇而有谋;行者林冲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花和尚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
B: 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土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瞆的豪言壮语:“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C: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将现实与幻想熔为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 《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伪善的宗教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活泼的心灵。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 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C: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 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拖踏 眼框 海枯石烂 瞬夕万变
B: 懈怠 腐饰 不知所错 如丝如缕
C: 叹惋 赋与 挑拔离间 格物致知
D: 彷徨 豁然 自园其说 怒不可遏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了。

A: 窜改 驱除 融解
B: 篡改 祛除 融解
C: 窜改 祛除 溶解
D: 篡改 驱除 溶解
6、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是( )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园林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A: 是某些设计手法被江南园林汲取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B: 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被汲取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C: 是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D: 江南园林汲取某些设计手法从而建成的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
7、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bǔ)育 (cuán)成 (hòu)鸟 人迹(hǎn)至
B: (mǐn)然 (shàn)笑 (chóu)躇 气冲(dǒu)牛
C: 热(zhì) (zēng)恶 重(hé) 义愤填(yīnɡ)
D: 哽(yè) (pán)石 深(suì) (qiè)而不舍
8、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B: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的大笑。
C: 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无比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 , 反复斟酌。
10、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作者的行踪,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声响和情态,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文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D: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宋文学家。本文刻画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阅读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 1 )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 2 )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7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宣悉以诸吏(分发)
B: 使宣叩头主(感谢)
C: 一国仁(兴起)
D: 踊人贪(暴戾)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后特征为洛阳令
B: 由是搏击豪强
C: 生财有大道
D: 为之者 , 用之者舒
(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威不能行/一令乎
B: 以/宣尝为二千石
C: 则/财恒足矣
D: 仁者/以财发身
( 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 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 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 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 5 )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 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 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 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 6 )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________

(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________

( 7 )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 1 )文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 2 )文中描写弟妹们顽皮天真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味道

郭红英

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奶奶,买了一大堆东西。收银员有点凌乱——毕竟是个新手,再说这个零食铺不像正规超市那样井井有条。她嘴里念叨着17,18,“是不是一共18件物品?你们看一下,还有没有?”

“对的,没有了!”一个奶奶马上应声道。

“不对!阿姨,我这里还有一瓶。”忽然一个小小的但很响亮的声音从下面传来。

随即我从两个奶奶肩膀中间的空隙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举着手里的一瓶饮料递上柜台。

奶奶在小女孩的耳朵上用力捏了下,并朝另一个奶奶看去,她们对视一眼,相视无奈苦笑。

小女孩不满地叫起来:“你干嘛要捏我?好痛!”

那个捏耳朵的奶奶回头朝我看看,小心里露着点尴尬。收银员迅速朝她们瞟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假装没看见这一幕,只是看着那个小姑娘的背影。她稚嫩的小手还在揉着自己的小耳朵。

放学回家,女儿给妈妈一张《小学生时代》的征订单子。

“我不想订。”

妈妈很吃惊,这几年一直都循规蹈矩地订着。“为什么?”

“这杂志内容太少,而且都是些无用的插图,没意思。不如买几本书。”

“还是订吧。你是班干部,不订的话,老师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我们老师说了,自愿订。”

“话当然是这么说——但是,你知道有时候老师也很为难的,征订数额不到的话,要重新发动。”

“怎么可能?老师很明确地说了,是自愿的呀。”

“哎,你小孩子不懂。有些时候这个‘自愿’是加了引号的。”

女儿想了一下,摇头:“照你这么说,自由都是带着枷锁的吗?都是假的吗?”

妈妈忽然一惊。看着女儿桀骜不驯的眼神,那里还有一丝迷茫。成人的规则并不适合孩子。她说:“好,那就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不订。”

走出会议室接个电话。

看到同事的孩子独自一人正在黑板上画画。

“哇,画得好漂亮的小鱼呀!”我走过去赞美她一句。

“阿姨,这不是鱼。”

“哦,那是什么?难道是房子?”我想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育家说一个圆不能叫圆,在孩子眼里那是苹果,那是地球,那是圣诞老人的圆滚滚的身体。总之,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呆板,要像孩子一样有千百种的念头,哪怕是看到一条笔直的线。

“这是三角形呀。”

我眨巴了两下眼睛。三角形吗?等等,我确实看到几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但是孩子们不都是有奇思妙想吗?这难道不是她画的三角形的鱼的身体吗?

“难道你忘了?,,她看我愣住的样子,连忙安慰我,“没关系,长大了有的东西会忘记的O”

看着这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忽然想笑,我真的忘了,我只记得教育家怎么说,却忘了

三角形就是三角形,只是三角形。

(选自2016年1月8日《嘉兴日报》)

( 1 )本文用数字作标题来提示段落和内容,其实,完全可以用最能表现孩子性情的一句话作为文段的标题,如第一则,可用“我这里还有一瓶’’作为标题。请仿照示例,为二,三这两则,各拟一个小标题。
( 2 )根据提示,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的细节描写。

①奶奶在小女孩的耳朵上用力捏了下,并朝另一个奶奶看去,她们对视一眼,相视无奈苦笑。(提示:一“捏”、一“看”,两个无声的动作里,有着奶奶怎样的心理?)

②妈妈忽然一惊。看着女儿桀骜不驯的眼神,那里还有一丝迷茫。(提示:女儿的迷茫是什么呢?)

( 3 )阅读第二则、第三则,完成下列的问题。

①第二则里面写到“成人的规则并不适合孩子”,“成人的规则”指的是什么________?

②第三则作者写到“我真的忘了”,请在横线处补出“我忘了”的内容。

我只记得教育家怎么说,却忘了________。

( 4 )请诵读文中三则故事,试着完成下面孩子和大人的对比。

大人们虚伪,孩子________;大人们世故,孩子________;大人们________,孩子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人、一些事,就像一剂“良药”,以独特的方式,“治愈”着我们,促我们反思,引我们成长:微笑是一剂良药,治愈孤独和悲观;沟通是一剂良药,治愈误解和隔阂;挫折是一剂良药,治愈胆怯和懦弱;书籍是一剂良药,治愈愚昧和狭隘;时间是一剂良药,治愈伤痕和隐痛„„

请以“ 是一剂良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渴望幸福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