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 A: 《中庸》 B: 《尚书》 C: 《春秋》 D: 《左传》 |
2、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溪流一流淌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一定会寻着自己的道路流动了。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与青石的碰撞,便有了自己的______;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的______;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的______; A: 白练般的颜色 不可测的深沉 铜般韵味的声音B: 不可测的深沉 铜般韵味的声音 不可测的深沉 C: 铜般韵味的声音 不可测的深沉 白练般的颜色 D: 铜般韵味的声音 白练般的颜色 不可测的深沉 |
3、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B: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写诸侯之事,其中也包括对诸如长勺之战等著名战例的精彩描述。 D: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松鼠》是根据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文章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B: 《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全文重点部分是寻月亮,立意深刻而丰富。 C: 《我们家的男子汉》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课文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的。 D: 《国宝—大熊猫》开篇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科研价值”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然后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方面概括大熊猫的珍贵。课文按照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
5、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的“书”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B: 律诗有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 范进参加的“乡试”是我国古代一种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科举考试。 D: 英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悲惨世界》与《战争与和平》。 |
6、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雅安地震中,儿子抱着88岁的老父亲排队等待救治, 之情让人感动。 ②近来,日本针对我固有领土钓鱼岛一再挑衅,制造事端,对此,大家无不 。 ③莫言在楼道昏黄的灯光下忘我写作,有人从身边经过他都 。 ④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相比实在是 。 B: 哺育 义正言辞 浑然不觉 捉襟见肘 C: 反哺 义正言辞 混沌不知 相形见拙 D: 哺育 义愤填膺 混沌不知 捉襟见肘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炽痛 (chì) 骈进 (pián) 面面相觑(qù) 龙吟凤哕(suì)B: 腼腆(tiǎn) 嗔怒 (zhēn) 恪尽职守(kè) 稽首(jī) C: 抽噎(yē) 匀称(chèng) 脚踝(huái) 伫立(zhù) D: 诓骗(kuāng) 谮害(zèn) 吹毛求疵(cī) 佝偻(lóu)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 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 “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 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
9、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
10、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B: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于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C: 在运动中,我们这批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 D: “今天好热呀!——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①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②,忽到庞公③栖隐处。 岩扉④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⑤自来去。 【注释】①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②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③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判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④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⑤幽人:指隐居的人。 (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B: 尾联中“幽人”指庞德公,此句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的庞德公的羡慕之情。 C: 全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平静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幽美恬淡的意境。 D: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 2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B: 前两联,由近及远地描写了黄昏时山村的夜景,以及诗人归家的情景。 C: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D: 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表现的平淡自然,深入浅出。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 A: 语近臣曰/此中人语云 B: 比闻禁中每有索取/无与伦比 C: 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帝感其诚 D: 以备非时供应/前人之述备矣 (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
阅读《一张忘取的汇款单》(有删改)一文,完成小题。
①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
②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特别幸福。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仪式。
③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④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⑤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⑥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⑦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 ________。
( 3 )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 )“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任选一题作文:
(1)总会有一本书、一篇文、一首诗、一支歌、一件事、一句话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里。它或许掀动过你的情感,或许改变过你的观念,甚至可能影响了你的人生状态。那书,那文,那诗,那歌,那事,那话,就是你的经典。影响人类的,是人类的经典;影响个人的,是个人的经典。个人的经典,是个人的心灵珍藏,总是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的烙印,折射出个人的体验、感悟、发现、经历和性情。
请以“我的经典,我心灵的珍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写作内容可谈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一篇文、一首诗、一支歌、一件事、一句话对你的影响,也可写你对它的评论,还可写与其有关的故事等等。所谈对象,可以是大家公认的经典,也可以是“你自己”认定的经典;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在这个花季,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感谢: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朋友给予我们的关心帮助;感谢生活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社会、感谢祖国……
请以“感谢”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