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方二中校友网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著名作家张爱玲晚年心灵孤独,身体多病,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正在被人们所了解。
B: 运动会入场式上,运动员们昂首挺胸耀武扬威地步入会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这家企业通过“怕上火”的定位推广凉茶产品,最终打造出了家喻户晓的凉茶品牌。
D: 近代以前,跟西欧和西亚文化相比农业繁荣的华夏文化毫不逊色,或许还略胜一筹
2、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空气中,总是若隐若现地____着利空的味道。对于并没有实打实的完成多元化发展途径的地方政府来说,习惯于躺在房产功劳薄上睡大觉的好梦将被___。于是乎,在感觉到“头痛”的时候,自然会有种“医头”的反应出现。经过几次智囊团的__ _后,似乎发现“限购令”是最有文章可做的地方。

A: 弥漫 唤醒 审时度势
B: 弥漫 惊醒 权衡利弊
C: 弥散 唤醒 权衡利弊
D: 充斥 惊醒 斟酌损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B: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C: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D: 惠子相梁
4、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 )
A: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

下面各句中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跨下窜了。
B: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夜你。
C: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懒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D: 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
6、下列选项中,符合语境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端午节的家宴上,王苗苗给爷爷奶奶敬茶,她说:“爷爷奶奶,端午节安康!祝你们生活潇洒,心情愉快。年年高升,‘鼠’你最美!”
B: 这周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班长兴奋地说:“这都归咎于班主任的英明管理,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再接再厉。”
C: 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
D: 主题班会邀请校长参加,邀请函上这样写:“校长您好,本周五下午5时整在初三(1)班举行‘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特请您莅临指导。”
7、下面对《海底两万里》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其作品中的许多科学幻想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他因此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代表作。
B: 《海底两万里》重点塑造的尼摩船长,既是一位博学的科学奇才,又有着刚毅、英勇、同情被压迫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英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C: 诺第留斯号潜艇是《海底两万里》中人物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这艘潜艇是尼摩船长和同伴在一个隐蔽的荒岛上建造的,它的每个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其内部结构与鹦鹉螺相似,由许多小舱室组成。
D: 《海底两万里》中故事的“讲述者”阿龙纳斯教授,是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客座教授,他博古通今,心地善良,富有探究精神,出版过关于潜艇建造方面的专著,因此受到尼摩船长的格外尊重。
8、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怒(háo) 挂(juàn) 塘(ào) 俄(qǐng)
B: 布(qīn) (sàng)乱 此屋(xiàn) 大(bì)
C: 突(wù) 广(shà) 冰辙(niǎn) 两(bīn)
D: 口称(chì) 两(jì) 红(xiāo) 牛头(xì)
9、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kuì) 食(mì) 黑(yōu) 长短叹(yū)
B: 待(nüè) 污(huì) 红(fēi) 花团锦(cù)
C: 热(zhì) 鞭(tà) 留(zhì) 首低眉(hàn)
D: 射(bìng) 执(niù) 责(jí) 藏污纳(gòu)
10、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C: 学生在考场紧张等待考试,带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D: 一名年轻的志愿者看见一位正要闯红灯的中年妇女,便走过去劝说:“你不要命了,闯红灯多危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读下列古诗,按要求答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 1 )开头两句写景作者的视点不同,请具体说说两句各写了什么景。

( 2 )仔细体会,说说本诗作者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人名)。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③佳木而繁阴________

④树林阴________

( 3 )本文第二段描写了醉翁亭的早晚和四季景色,请找出其中所对应的触景生情、乐在其中的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 4 )文章第三段共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哪一个是核心? 其他场景的作用何在?
( 5 )本文做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谓是秀外慧中、匠心独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这一主题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量子纠缠记

①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一个人想起另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却能同时感觉到;突然感觉到有人要给自己打电话,结果电话很快就响了……我们通常称之为“心灵感应”。两个人之间瞬间的信息传递就是如此微妙,只是长期以来,我们要么认为纯属巧合,要么干脆斥之为迷信、伪科学。

②20世纪量子理论的出现,颠覆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别是量子纠缠理论的实验验证:具有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只要一个状态发生变化,另外一个也会瞬间发生变化——这不就类似于“心灵感应”吗?当然,这个实验不是为“心灵感应”做验证。但基于量子纠缠理论的量子通信,解决了人类保密通信的巨大难题。

③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安全性得到严格证明的通信方式。对保密通信的需求自古就有,且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小至个人隐私,都无一例外地与此息息相关。保密和窃密,自始至终纠缠不已。为了保密,人类不得不在加密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从用纸笔或简単机械实现加解密的“古典秘法体制”,到莫尔斯发明电报实现加解密的“近代密码体制”,再到以电子密码催生的“现代密码体制”,加密技术水准不断攀升。保密与窃密的攻防双方,基本都是在加密、破译的反复循环之中较量着。虽然机关算尽,但要确保保密通信万无一失,仍需绞尽脑汁。

④20世纪90年代,随着量子算法的提出,人们意识到,量子计算机在并行运算上的强大能力,使它能快速完成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一旦研制成功,将对“现代密码体制”造成严重威胁。这话听起来不免让人胆战心惊。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让人类看到了“永不泄密”的曙光,可以做到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神奇的是,量子通信具备“反窃听”功能。利用光子的量子态作为密钥本身的载体,收发双方通过量子测量的方法,能够检测出这些光子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了窃听。

⑤除量子保密通信外,量子通信中还有另一种应用方式,即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把粒子的量子态传送至遥远的地方。在量子纠缠的帮助下,待传输的量子态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在一个地方神秘地消失,又以光速在另一个地方神秘地出现,而且不是巧合。

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人类未知的世界,大到难以想象。现在也许可以说,量子保密通信能做到“永不泄密”,但在未来呢?

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求未知的梦想,オ是人类前进的动力。科学正是在怀疑、假设、证实、否定中不断发展的。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2月16日,有删改)

( 1 )说说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2 )第③段“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安全性得到严格证明的通信方式”这句话中的“迄今”和“唯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 3 )说说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4 )下面例子放在第几段比较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经常玩“失踪”,孙悟空一个跟头就能翻出去十万八千里。现代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星际穿越”,以及武侠小说中的“乾坤大挪移”,过去都只当是幻想。现在看来,这些不是不可行,而是有可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戗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斑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备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_____,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⑬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⑭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⑮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 1 )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 2 )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出男孩此时的心理活动。

( 3 )第④段写到了女孩的哥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一人物的出现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 4 )请筒析第⑮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 5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透明的惆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