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病句诊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长沙市加大了整治力度。 B: 学校开展的消防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自我安全保护。 C: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初一年级开展了硬笔书法大赛。 D: 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将决定他未来人生的成功。 |
2、 | 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B: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C: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D: 我亲爱的/祖国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 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 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
4、 | 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 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 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B: 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 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
6、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出自此书。 B: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 C: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欧阳修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现指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
7、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棵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kàn)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B: 历史记载(zài),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C: 蝉掘土四年,迫不急待穿上新衣,扇动翅膀,面对阳光,唱起这只喧嚣(xiāo)的歌。 D: 枝干盘曲嶙峋(xún)的藤萝开花时满眼的珠光宝气,让人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
8、 | 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翻来覆去(fù) 贮蓄(chǔ) 抖擞(sǒu) B: 人迹罕至(hǎn) 论语(lún) 侍弄(shì) C: 饥肠辘辘(lù) 盔甲(kuī) 分歧(qǐ) D: 咄咄逼人(duó) 花苞(bāo) 匿笑(nì) |
9、 |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娴熟:熟练。) B: 就这句话,让贾里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C: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 D: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
10、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②④⑤① |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阅读《煤的对话》,回答问题。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 年春 这首诗出自______写的《______》,该诗以______的形式,把遭受苦难但渴望斗争的中华民族比作“______”,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自强不息和昂扬的斗志。 |
阅读《马说》,完成后面各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2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①是马也________ ②食马者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 ( 3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 4 )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 ( 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
①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
②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披蓑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直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③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生与死都无话可说的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承载水的歌喉。
( 1 )第①段中的“仁者”指的是(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 1 )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 4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请你以“别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