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信丰县新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语法方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来是想帮你一把的,可是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这句话中的“当初”和“始料未及”重复,删掉“当初”。
B: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记录了探索救国真理和强国之路,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美好前景。” 这句话是一个病句。
C: “红旗飘舞,狼吞虎咽,发表成绩,翻检一番” 分别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D: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公共交通费涨价和银行征收最低存款服务费影响层面广,中下层阶级人士首当其冲
B: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C: 随着微博热搜的兴起,每天各种娱乐八卦消息纷至沓来 , 让人应接不暇。
D: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吃喝玩乐花样很多,但有时我们仍觉得自己的生活味同嚼蜡 , 这是为什么呢?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它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
B: 《记承天诗夜游》作者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称“大苏”的 苏轼苏东坡。
C: 《答谢中书书》作者为南朝梁代的陶弘景。
D: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吴均所著的一篇山水小品文。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缝里长出些高高矮矮的树木,苍翠,茂密,姿态不一,又给山石添上点缀。沿峰脚是一道泉流,从西往东,水大时候急急忙忙,水小时候从从容容,泉声就有宏细疾徐的分别。
B: 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
C: 戴维8岁时就曾写过长达58页的带插图的侦探“小说”,虽然那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幼稚之作,但他父亲却一丝不苟地将这“小说”打印出来,完好地保存至今。
D: 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使锲而舍之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聪明过人的天分。
5、“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句子如果要插入下面语段,最合适的一处是( )

(A)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B)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C)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D)


A: A
B: B
C: C
D: D
6、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芹菜大致可分为两类:旱芹和水芹。__________。不过,空心芹菜似空心之竹,易于让人生发联想,觉得像人,很是有一些“虚心”的意思。

①空心芹菜,炒食时,容易散裂,嚼头不足,味道也不佳。 ②旱芹,有实心和空心两种。

③水芹,多在湖沼陂泽之地,南方较多。 ④北方人所种、所食,大多是旱芹;

⑤实心芹菜,茎梗圆实、脆生,炒食,清香四溢,极是可口;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③②⑤①
C: ②④①⑤③
D: ②④③①⑤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B: 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C: 运用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D: 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8、

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都开满花朵,________。幻想如此丰富,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 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 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C: 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 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经过这次有趣的试验,我爱上生物了。
B: 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C: 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文明办网。
D: 乡情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声。
10、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D: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问题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 1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_____

丙句:________

( 2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 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彭雪琴力崇俭朴,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巡阅长江时,每赴营官处,营官急将厅事陈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陈,一律撤去,始敢迎入。副将某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坠地。公见之,微笑曰:“惜哉!”副将悚服,不敢仰视。……
有人之于西湖“退省庵”1,公衣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裂处,冠缨作黄色。室中除笔砚外,惟竹簏二事2。久之,命饭,园蔬数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注释】①退省庵:彭雪琴晚年休憩之所。②事:件。

( 1 )下列选项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B: 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C: 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D: 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
( 2 )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谒: 数:

( 3 )写出“副将悚服,不敢仰视”的大意。

( 4 )彭雪琴的俭朴,表现在什么方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5 )结合文意谈谈彭雪琴的俭朴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 2 )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 )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4 )作者借“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意在赞美哪些人?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又见姑姑笑颜
窗涛
①老姑母的耳朵聋了。
②临近立秋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西安驱车西行,去太白山下那个叫豆村的山庄,叩拜已八旬有四的老姑母。
③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姑姑拖儿带女离开故土来到这个山村落户。姑夫说,这儿不如老家平坦,可人少地多,种些红苕土豆高粱什么的,也能填饱肚子。熟识后,村民下地干活便把孩子托付给姑姑。一连几年,姑姑都义务为远近邻居管护孩子,颇受敬重。
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操持了大半生家务的姑姑看到家里一下子有了那么多的山坡地,就提出要在山坡栽种果树。从此,每天由早到晚,姑姑和姑父一起带着全家,翻耕土地、栽种苗子,精心养护。5年过去了,几十亩的山坡上果树齐刷刷地长起来了,挂果了。这一年,又赶上市场价钱好,收入竟然达4万多元。姑姑揣着钱袋,拉着姑夫径直上县城,二话不说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到村口时,乡亲们看得眼馋,蜂拥而至,把姑姑姑夫团团围住,“你们这么风光,还不是当家儿的功劳哟!”姑姑开心地说,“不是,是咱社会好,政策好,乡亲好。”
⑤大约是10年前的一个冬天,父亲忽然接到姑姑打来的电话,说要给表兄们分家,要父亲无论如何要带上母亲去她家一趟。听说我正好回来了,姑姑高兴极了,再三叮嘱非要我一同去不可。听着电话,我似乎看到了姑姑边说边拭泪的情景,于是,决定即刻随父同行。按老家的习俗,外甥们分家,必请舅舅定夺。一旦舅舅说了话就成定局。外甥们轻则缄默不语,高兴不高兴都得接受,重则争吵不休,甚至大动干戈,还有媳妇们喋喋不休的叫骂。当舅的遇到这种情景,尴尬难堪,收不了场事小,最不愿看到的是与外甥们结下怨仇。姑姑从父亲和我的脸上仿佛看出了什么,一落座就笑个不停:“你舅,今儿叫你来,不是为说事、当判官,就是想见个面,吃顿欢喜饭。”姑夫接过姑姑的话,把老两口如何劝说表兄表弟早分家另过日子,如何坚持他们不跟任何人一起过,也不要任何人的赡养费,只想搭个小灶欢度晚年的过程讲述了一遍。站在一旁的大表哥愧疚地说:“舅,你也听到了,这么做我们不被庄上人笑话死,也会让唾沫淹死的。我们兄妹6人,谁敢说不养活老人。老人不让我们管,这是揭我们的皮呢!”一旁的表弟表妹们都点头称是。这时大表弟媳妇也上前一步拉住父亲的手说:“舅,你看在外甥的脸上,让我爸妈回心转意,这家不要分了。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好得和啥一样,为啥要轰我们走?”父亲听到这里,把腿一拍,哈哈大笑:“我听得明明白白。啥都甭说了,快拿酒来,舅今日要喝个痛快。”接着,家宴一字摆开,亲朋们依次就座。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慢慢散去。
⑥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
⑦姑姑知道我要来,执意要走到坡下的公路旁等我。我下车来,看见姑姑颤巍巍的身子,无名的酸楚由心而生。姑姑却攥住我的手一个劲地笑。在去姑姑家的路上,我要搀扶着姑姑走,她不从,说她除了耳朵不听使唤外啥都好着呢。姑夫告诉我,姑姑前些天刚刚在宝鸡查了一回身体,样样正常,连医生都不敢相信。我问姑姑,分了家后悔不?姑夫贴着耳朵“翻译”给姑姑,姑姑知晓后竟然像小孩儿一般笑开了怀:“不后悔,我的福分大得很。政府每月给我发200元养老金还不算,又发800多元的护理费,加起来1000多元,你看红火不红火。”“护理费是啥?”我又问。“我是离休人员,那是用来护理我的。”姑夫插话。这时候姑姑一定是知道了姑夫在说什么,又抢着说:“做饭、洗衣裳都是你姑夫的事,他不要我做,我只领护理费,还要他护理我呢。”说罢,姑姑笑得更灿烂了。我没有想到,一个80多岁一字不识的老农妇,竟然还能讲出如此幽默的话来。
⑧回到家,姑姑非要我脱鞋坐在炕上和她拉话不可。拉话间,姑夫打开窗子指着窗外说,那是你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西安和宝鸡的人想在那里搞休闲避暑山庄呢。我探头望去,金色的夕阳染红了远近的山峦,蓝天下的白云在慢慢飘动。山塬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带拥戴着,既蕴含着几分沧桑,更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⑨ “到西安逛几天,让我也尽尽孝心”。我拉住姑姑的手央求。姑夫向姑姑递了眼光,姑姑笑出声来:“你姑夫常用摩托带上我上县城逛,庄上人都说两个80多岁的人还风光呢!”姑姑说话时的那张笑颜,那份心宽,那如同喝了蜜糖之后的喜悦,是我打记事起从未见过的。

(选文有改动)

( 1 )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了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 )请简要概括“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3 )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清简要分析。

( 4 )文章多次写到“姑姑的笑”。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除性格因素外,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出三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人生不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有父母相伴,有朋友相陪,有师长教导,有路人帮助,有知识充实……

请以“有 相伴,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两小无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