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
2、 |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在学校想专心看书却总是走神,他和乔玩弄壁虱,为此两人打了起来,以至于没有注意到老师走过来。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吴用、刘唐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痕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绍兴,我们同去。”这是范爱农在绍兴光复后的第二天上城时对鲁迅说的话,可见革命胜利后他内心的无比喜悦。 D: 罗刹捶着胸膛骂道:“那泼猴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杀我也!”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假扮了牛魔王,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
3、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 《〈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她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等。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4、 |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物观察细致入微,以及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B: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陈毅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C: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从古到今,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天文知识,同时也注重了思维的启迪。 D: 《寂静的春天》讲述的是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
5、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褴褛(lǎn) 嗔怪(chēn) 蹒跚(pán) 参差不齐(chā) B: 蜷伏(quán) 坍塌(dān) 瞵视(lín) 莽莽榛榛(qín) C: 丰腴(yú) 长喙(huì) 怂恿(sǒng) 苫蔽成丘(shàn) D: 怪诞(dàn) 感喟(wèi) 抽噎(yè) 神采奕奕(yì) |
6、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 , 上山赏雪。 B: 小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的女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C: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D: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问鼎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也是中国文学多年发展指日可待的结果。 |
7、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 果得/于/数里外 D: 然则/天下之事 |
8、 | 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鬈发(quán) 佃农(diàn) 锃亮(zèng) 黯然无色(àn) B: 歼灭(jiān) 粗糙(zào) 炽热(chì) 殚精竭虑(dān) C: 刹那(chà) 发髻(fā) 翘首(qiáo) 深恶痛绝(wù) D: 不辍(chuò) 颁发(bān) 驿站(yì) 屏息敛声(píng) |
9、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家眷 争松 偷偷摸摸 悬崖绝璧 B: 撺掇 脑畔 大彻大悟 天衣无缝 C: 缈远 幽俏 人情事故 草长莺飞 D: 帷慕 迁徙 消声匿迹 海枯石烂 |
10、 | 主张“人性本善”的是孟子,那么,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谁( ) A: 老子 B: 孔子 C: 孙子 D: 荀子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师从苏轼,后因苏轼被贬而遭牵连,六年中三次被贬。本诗作于HY诗人晚年,其时他长期赋闲、贫病交加。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_____。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凡百元首。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A: 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 B: 必固其根本/必积其德义/必浚其泉源 C: 必积其德义/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 D: 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必固其根本 (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莫不殷忧而道著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B: 能克终者盖寡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C: 必固其根本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D: 振之以威怒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3 )结合选文,写出魏征在治理国家方面给君主的建议。 |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她想: 。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青云楼主
冯骥才
青云楼主,海河边一小文人的号。此君脸窄身薄,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晾着的一张豆皮。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可行家们说他——手糙了点儿。因故,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文人落到这步,那股子“怀才不遇”的滋味,是苦是酸,还是又苦又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于是,青云楼这斋号就叫他想出来了。他自号青云楼主,还写了一副对子挂在迎面墙壁上:“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他常常自言自语念这对子。每每念罢,闭目摇肩,真如隐士。再说他隔墙就是四季春大酒楼,整天鱼味肉味葱味酱味换着样儿往窗户里边飘。关上窗户?那管屁用,窗玻璃拦得住鱼鲜肉香,却拦不住灯红酒绿。一位邻居对他说:“你这青云楼干脆也改成饭馆算了。这青云楼三字听着还挺好听,一叫准响!”
这话当时差点叫他死过去。
乾旋地转,运气有变。一天,有个好事的小子陈八,带来一位美国人拜访他。陈八说这老美喜欢中国的老东西,尤其是字画。青云楼主头一回与洋人会面,脑子发乱,手脚也忙,踩凳子挂画时,差点来个“人仰马翻”。那老美并没注意到他,只管去瞧墙上的画,每瞧一幅,就哇啦哇啦叫一嗓子,好赛洗屁股时叫水烫着了。然后,嘬起嘴啧啧赞赏一番。最后老美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对青云楼主说:“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太、高、兴、了、谢、谢——”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青云楼主高兴得要疯。他这辈子,头次叫人这么崇拜。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洋文写的信。他拿到《大公报》的报馆去找懂洋文的朱先生。朱先生一看就笑了,对他说:“你用吗法子,把人家老美都折腾出神经病来了?他说他回目后天天眼睛里都是你写的字,晚上做梦也是你的字,还说他感到中国的艺术家绝对都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一夜没睡,天亮时,忽来灵感,挥笔给那老美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裱成横批,送到邮局寄去。邮件里还附一张信纸,要求人家把字挂在墙上后,无论如何站在这字前面,照张照片寄来。他想,他要拿这照片给人看。给亲友看,给街坊邻居看,给那些小看他的人看,再给买卖家那几个大老板看,给报馆的编辑们看,最后在报上刊登出来。都看吧!你们不认我,人家老美认我!
他在青云楼中坐等三个月,直等到有点疑惑甚至有点泄气时,一封外皮上写着洋文的信终于寄来了。他忙撕开,抻出一封信,全是洋文,他不懂,里边并没照片。再看信封,照片竟卡在里边,他捏住照片抻出来一瞧,有点别扭,不大对劲,他再细瞧,竟傻了。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
(选自《俗世奇人》)
( 1 )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文章内容。
事件发展 |
青云楼生意惨淡 |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情感变化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炫耀自己 |
傻了 |
关于重复,众说纷纭:
学生说:日子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看不到意义。
诗人说: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
书法家说:先选一个字,然后重复练习,直到高度熟练,练出力透纸背的境界,自然也能写好其它的字。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