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长春市二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B: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2、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笛福的笔下,格列佛游历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
B: 《水浒》中的鲁智深是个见义勇为、疾恶如仇、胆大心细的英雄人物。
C: 《海燕》的作者是前苏联的高尔基,他的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 《热爱生命》的作者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擅长写极地小说和海洋小说。代表作有《旷野的呼唤》。
3、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相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4、下面情境下,表述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去看望住院的同学,你安慰他说:“放宽心吧,这病比顽症好治多了。只要你心情好,可能很快就会康复的。”
B: 回老家看望奶奶时,你说:“这路实在太难走了,我以后再不走这条路了。”
C: 在一次班会上,班长说:“同学们,这次班会由我主持,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我的期望,踊跃发言,力争把班会开成功。”
D: 今天是中考的第一天,爸爸妈妈执意来陪考。你这样对他们说:“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吧,我会尽最大努力好好发挥的。”
5、吉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次他练习“辨年龄排座位”。他共排列了四组,其中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稀 ②垂髫 ③不惑 ④花甲 ⑤弱冠 ⑥而立 ⑦知天命 ⑧耄耋

A: ①⑧④⑦③⑥②⑤C.②⑤⑥③④⑦①⑧
B: ⑧①④⑦③⑥⑤②D.⑤②⑥③⑦④①⑧
6、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这位同学的演讲稿,观点明确,结构严谨,除了举例不恰当外,真可谓天衣无缝
B: 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C: 《复仇者联盟4》片中人物在空中飞行的动作,让漫威的铁杆粉漫不经心地跟着模仿。
D: 万众瞩目的“辉煌新时代”深圳中心区灯光表演秀迎来连续不断纷至沓来的群众。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明代长篇小说《镜花缘》,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都带有浓厚神话色彩。
C: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巨人三传”又被成为“三大英雄传”。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8、下列复句类型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B: 为了生活而劳动,为了劳动而生活。
C: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
D: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赎罪 鼓燥 步履蹒跚 俯拾皆是
B: 妥帖 官衔 寻欢做乐 鸿篇巨制
C: 怯懦 磐石 精兵减政 惨绝人寰
D: 狼藉 蛊惑 义愤填膺 骇人听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百许头/不知其源
B: 欣起行/佁不动
C: 卷石底出/其境过清
D: 解衣睡/实是界之仙都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①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 1 )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今岭外帖然。”

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微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微绢五百匹。

【注】①冯盎、谈殿:隋刺旧臣,当时据守在岭表(岭表包括龄南和两广地区)。②远人:泛指南方少数民族。③晓谕:指敦劝的文告。④阙庭:帝王所居之处,借指朝廷。

(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发:调派
B: 疾疫起 或:有时
C: 即须中国未宁 及:趁着
D: 分兵断 险:危险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A: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B: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C: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D: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酋帅冯盎、谈殿仗着自己手中的军队反叛朝廷。
B: 魏微认为冯盎、谈殿没有一兵一卒攻出岭南,不能偏听告发者的一面之词。
C: 魏微建议不要动用军队,只需下诏将冯盎、谈殿调回朝廷,岭南就能安定。
D: 唐太宗采纳了魏微的建议,最后不动一兵一卒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太平。
( 4 )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一是几号

◇安勇

①爹一共来过我的学校两次,两次都让我丢尽了脸面。

②第一次,爹送我报到,走到学校门口,突然停下来,把行李从左边的肩膀换到右边,咳嗽一声,冲地上重重地吐一口痰,用他山里人的嗓门儿冲我吼道:“老丫头,给爹念念,这木牌子上写的啥玩意儿?”我看见好多道含义复杂的目光,全都落在我和爹的身上,好像我们是怪物。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

③爹根本没发现我已经不高兴,迈着大步,“咕咚咕咚”地从后面追上来。走向宿舍的一路上,爹非常兴奋,只要遇到人,不管人家理没理他,他都扯着嗓门儿,用手指着身边的我,说我是他的老丫头,考上了某某大学。还说我从小就是学习的材料。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带着怨气喊了一声爹。爹却不以为然,在宿舍里,对同学们又介绍了我一遍。然后,爹卷一支旱烟,心满意足地吸两口,又补充道,俺家老丫头是个要强的孩子,这回小家伙有了大出息!

④爹第二次来是在一年前,像现在一样,正是五一节前夕。同宿舍的姐妹们都在说黄金周的假期,计划着去哪里旅游。爹没有敲门,“咣当”一声推开宿舍门就闯了进来。惹得姐妹们顿时一阵惊呼,慌怍一团 ---- 天气热,她们都穿得很少。爹一点儿也没意识到,一进门就喊我老丫头,问我,带的山野菜吃没吃光。对我说,妈让他给我又送一袋子来。我看看姐妹们,再看看爹,脸上一阵发烧。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自作主张地放在姐妹们的床上,还不厌其烦地说,菜已经用盐腌好了,拿热水泡一泡,就能下饭吃。

⑤爹送完了礼物,卷一支烟,毫不理会姐妹们捂住鼻子嘴,坐在我床上有滋有味地吸了几口后,听见了姐妹们说黄金周旅游的事。他站起身,问她们,黄金周是什么意思?一个姐妹憋住笑告诉他,黄金周就是7天的长假,可以不用上课。爹就更加纳闷儿,问,好端端的,学校干啥要放长假?那个姐妹轻声地笑了,另有两个姐妹也笑出了声。一个姐妹忍住笑说,因为要到节日,五一劳动节,所以学校才放假。爹又问,劳动节是什么节?我无法忍受爹再这样问下去,抢着告诉他,劳动节就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也叫五一节。爹似乎明白了,点着头,反复念叨着劳动节和五一,从嘴里吐出一口浓浓的烟,突然又问了一句:“劳动者是些啥人呢?谁答应让他们过节的?”爹这句话说完后,宿舍里的姐妹们再也忍不住,一齐发出了响亮的笑声。爹也咧开嘴笑了笑,摸着自己的脑袋问我:“老丫头,那个劳动节 ----五一是几号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眼泪就流了下来。爹没看到我的泪水,又接着问姐妹们,旅一次游得花多少钱?

⑥爹离开学校五天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300元钱,在附言里写着“旅游”两个字。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爹的信。爹不识字,信是我的小学老师代写的。在信里,爹问我,寄的钱是不是已经收到了?爹还说,爹的老丫头和别人比,不缺啥也不少啥,人家去旅游,你也得去旅游,钱可能不太够,找便宜的地方去游吧!在信里,爹还说,他知道了五一是5月1号,他还知道了,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劳动者。最后,爹让我放心去旅游,不用惦念家里!在信纸的背面还写着一句话:祝老丫头劳动节快乐!

⑦我没想到,暑假回到家时,竟然看见爹瘸了一条腿。爹看见我,有些慌张,咧开嘴笑了笑,响亮地冲着屋子里喊:“她妈,赶紧杀鸡,咱老丫头回来了!”妈告诉我,爹的腿是在崖上采山野菜时摔断的,那面崖很陡,但长的野菜很新鲜,一看就知道能卖好价钱。妈还说,你爹盼着多采些野菜,好快点还上那300元钱的债!

⑧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

(选自《中国最好的小小说》)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写同舍姐妹“捂住鼻子嘴”和“一起发出响亮的笑声”,从侧面表现父亲的孤陋寡闻,揭示“我”体会了父亲没能体会的别人的嘲笑和轻视,为后文表现父亲对我深挚的爱作铺垫。
B: 文中第⑤段、第⑦段两次写到了父亲的“笑”,第一次是不好意思的笑;第二次是怕我担心安慰我的笑。
C: 小说标题“五一是几号”既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 全文三则材料,两宾一主,虚实结合,父亲两次来校是实写,而采摘野菜则是虚写。
( 2 )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爹”两次来我学校,哪些方面的表现让“我”丢尽了脸面?
( 3 )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些目光烤得我脸红心跳,我跺跺脚,没理爹,逃似的跑进了校园里。(从修辞角度品析)

②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是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从用词角度品析)

( 4 )文章结尾为什么“爹从此再没来过我的学校”?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 5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写法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的一样,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父亲形象
阅读《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回答问题。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

(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 2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②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3 )第①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 4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特别的考试”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考试是一场自我的较量,考试是一个大擂台,考试是一部风云录。因为考试,我们有过搜肠刮肚的默默思索;因为考试,我们有过焦灼无奈的漫漫等待;因为考试,我们有过扬眉吐气的过关斩将……

写“考试”并非难事,可要写出考试的“特别”之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写在学校经历的一次考试,或是写在家中来自父母的一次检验,还是写在社会上亲历的一次考验呢?是正面切入呢,还是反向构思呢?同学们,认真思考,相信你能完成得很好。

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知道被疼是一种娇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