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话值得每个读书人作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④②①⑤③ D: ④②①③⑤ |
2、 |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做了”一句中“这样”是代词。 B: “由于我们的观点大相径庭,小组讨论陷入了僵局”这句话中“大相径庭”使用准确。 C: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中“猛烈”“干燥”都是形容词。 D: “这对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一句中“见异思迁”在这里指不安心工作,总想搬家,是一个贬义词。 |
3、 |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词滥(làn)调 杀戮(lù)B: 晶莹剔(tī)透 蹒(pán )跚 C: 赅(hài)人听闻 粗犷(kuàng) D: 重峦(luán)叠嶂 龟(jūn)裂 |
4、 |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A: 孔乙己 B: 范爱农 C: 藤野先生 D: 寿镜吾老先生 |
5、 | 班会课上,同学们列举了“我心中的风流人物”,有革命先烈、科学家、歌星影星等,王平同学说:“我心中的风流人物是雷锋!”他的话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嘲笑,有个同学说:“雷锋早就过时啦!”这时,你站起来反驳说( ) A: “你这种认识真是太肤浅了。” B: “你有这种认识才是应该被人嘲笑的,怎么还好意思嘲笑别人。” C: “雷锋永远不会过时,他那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镙丝钉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必需的。” D: “人品有问题的人才会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 |
6、 |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在“玲羊”后面加“木雕”) B: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去掉“使”) C: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把“加快”改成“提高”) D: 他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去掉“难忘”) |
7、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收服了牛魔王,她怀恨在心。B: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武圣”,这位英雄是关云长。 C: 《童年》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D: 《水浒》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塑造了一群豪侠仗义的英雄形象。 |
8、 | 下列四种应用文的正文部分,语言准确、明了、得体的一项是( ) A: 校文学社定于本周三在阶梯教室开会,届时请全体会员准时参加。(通知)B: 今借到体育馆篮球壹只,课外活动结束后归还。(借条) C: 我班定于6月20日下午3时召开毕业座谈会,敬请赐教,不得无故缺席。(邀请书) D: 兹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在我校学生中很有威望的高超同志担任我校校外辅导员。(聘请书) |
9、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蓦然(mò) 漩涡(xuàn) 接踵而至 海枯石烂 B: 矗立(chù) 枯燥(zào) 目眩神迷 行将就木 C: 决择(jué) 枷锁(jiā) 阳奉阴违 不修边幅 D: 襁褓(qiáng) 告诫(jiè) 纷至踏来 人情世故 |
10、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孩子能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干,家长不能什么事都越俎代庖。B: 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线上人头攒动,只听发令枪声一响,运动员们纷至沓来向终点跑去。 C: 张敏同学坐在凳子上纹丝不动 , 不时地写写画画。 D: 游客离开后,留下一地的包装袋、餐巾纸,不文明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________ ,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________。( 2 )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教然后知困________ ③发书而对勘之________ ④发书而熟复之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 3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有关学习方面的哪些启示。 |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葬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毁了;中间20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的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搭了个土棚子,喂养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50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土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着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那?那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哟!”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⑪“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 1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②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做简要说明。
( 2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 3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4 )文章第⑨、⑩、⑪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做简要分析。( 5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作文: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