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小泊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受到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生长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将近136万公顷多。(将“减少”改为“降低”)
B: 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00万元将用于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在句末加“项目”)
C: 花鼓、刺绣、剪纸等地方特色教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和“传承”交换位置)
D: 表情包传播效率较高的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缘故。(去掉“的原因”或“的缘故”)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 , 请您放心。
B: 刘瑜创作诗歌既讲法度规矩,又力求摆脱前人藩篱 , 有所创新。
C: 同学们整齐地宣读誓词,会场里面人声鼎沸 , 气贯长虹。
D: 《战狼2》创造了56.83亿的票房纪录,入选世界影史票房纪录的前100名,让同期的国产影片黯然失色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zhòu) 可拟(chā) 谢道(yùn)
B: 柳(xù) 无(yì) 陈(shí)
C: 太(fù) 尊君在(bù) 非人(zāi)
D: 去(shě) 友人(cán) 欣然(yuē)
4、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 不论 都 才 才
B: 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 无论 全 才 才
D: 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又称“雨巷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戴望舒齐名。作品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C: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
D: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把士子们热衷功名、乡人们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6、下列诗句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C: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琐二乔。
7、

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息(qī) 级(shí) 印(luò) 然泪下(shān)
B: 安(mì) 星宿(xiù) 迤(wēi) 悲天人(mǐn)
C: 肆(lǜe) 尬(ɡān) 积(diàn) 咄咄逼人(dūo)
D: 喧(xiāo) 重(líng) 招(lái) 泰然之(chù)
8、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重“礼”而著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B: 每逢节前大检查,总有一些不法商家随机应变 , 妄图躲过应有的惩罚。
C: 当前各类“真人秀”节目纷纷上演,一些“小鲜肉”在节目中矫揉造作的表现,使“真人秀”不真。
D: 他们本不懂什么艺术,却偏要花大钱买艺术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9、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càn) 然(chàng) 然(mù) 毛骨然(sǒng)
B: 澎(pài) 蝉(tuì) 崔(wēi) 叱风云(chà)
C: 岖(qí) 形(qí) 默(qì) 而不舍(qiè)
D: 视(chēn) 归(xǐng) 重(hè) 浑身数(xi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断人行”写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一雁声”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B: 乙诗“客行悲故乡”中“悲”字,给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氛围,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C: 乙诗尾联虚实相映,梦中故乡的生机勃勃与旅途景色形成鲜明对照,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D: 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 2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但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撒盐空中差可。 ④相而去

⑤元方入门不 ⑥未若柳絮风起。 ⑦友人惭,下车之。 ⑧去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3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面条的前世今生
周大新
中国人喜欢吃面条。在中国,很少有没吃过面条的人。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面条种类,像山西的刀削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台湾的担仔面等。如今中国的面条已有500多个种类。
吃面条的也不止咱们中国人,意大利人爱吃意大利面,日本人爱吃日本拉面,朝鲜人爱吃朝鲜冷面。欧洲人吃的面条,据说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拉面是由“遣唐使”从中国传过去的。
人为什么会吃面条?人类最初只知道采摘植物的果实。春秋末期,公输班创制了石磨,麦子、谷物等粉食的推广才成为可能。有了面粉和米粉之后,怎么做得好吃,又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有的人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聪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团,再捏成片放在汤中煮,叫吃汤饼;还有手巧的人,把面团搓成长条放进汤里煮,这样虽还叫吃汤饼,实际上就是吃面条。
关于面条的起源国,意大利人说是他们发明的,阿拉伯人也说是他们发明的。我们中国人拿出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让他们看,意大利人拿出他们关于面条的壁画照片让我们看。还好,2002年中国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倒扣着的碗里躺着一团鲜黄色的线状物,经鉴定,这是小米粉做的面条。这碗面条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发明者的殊荣。
面条不仅做起来简便,营养丰富,而且有的还被演绎成故事,被赋予了人文内涵,比如长寿面。传说汉武帝时臣子闲谈长寿之事,有人说脸长可以长寿,有人说人中长可以长寿,有人说耳垂长可以长寿,君臣们的议论传到民间,把脸传成了面,说成面长可以长寿,人们为图吉祥求长寿,就逐渐形成了在生日这天吃面的风俗,而且这天的面条要擀切得越长越好,以面长寓意寿长。又比三鲜伊面。传说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伊尹特意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先蒸熟,后油煎,这样即使他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地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头和海鲜炖制而成的。伊尹母亲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这种面又叫“孝子面”。
面条的前世今生告诉我们:一种吃食不是在短时间内偶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有无数人参与其中。一种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广度,是和创造者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相关的。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面条之所以能传至意大利和日本、朝鲜,扩展至欧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为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曾经很大。一种吃食、一种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习惯和传统,便会和人们对该地域的爱及对该地域人的爱交汇在一起,成为乡情、民族情的一种重要成分,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
(有删改)
( 1 )根据文意探究中国人喜欢吃面条的原因。

( 2 )作者从面条的演化史中的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问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槌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 1 )文中说到“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请根据1、2段内容和提示简要概括这画面。
声音:
颜色:
气味: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 2 )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句子,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结合加点的词的含义,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心理明确地传达出来的。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 4 )文中的母亲、父亲和爷爷给了我那些人生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秋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硕果累累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芯~尘埃落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