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复句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并列关系)B: 除非你亲自去解释,他才会相信。(假设关系) C: 既然大家已经同意了这个方案,那就开始实施吧。(因果关系) D: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要坚持下去。(条件关系)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取缔 瑕疵 门槛 直截了当 B: 诘问 防碍 确凿 祸不单行 C: 纠缠 嶙峋 恬静 再接再励 D: 呻吟 凑和 轶事 累赘拖沓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糟蹋 鸠占雀巢 斟酌 言不及义 B: 鄙夷 矫揉造作 气慨 漠不关心 C: 赃物 振耳欲聋 萧索 大相径庭 D: 秘诀 挑拨离间 记载 锐不可当 |
4、 |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该句用三个“起来”的句式,增强语气,更加强烈地抒发出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理解:句中小山会低声说话,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 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理解:“水声在屋檐下”的“下”是一个动词。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理解:“春天像小姑娘”一句,本体“春天”和喻体“小姑娘”之间用“像”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
5、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需要珍藏。珍藏一句劝告,________;珍藏一份付出,________;珍藏一回教训,________;珍藏一次挫折,________。 ①人会变得睿智 ②人会变得无私 ③人会变得谦和 ④人会变得奋进 A: ④②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②④①③ |
6、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 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 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 ,好不热闹! A: 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 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 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 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
7、 | 选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标本 遮盖 犹豫 衬映 C: 样本 遮掩 犹豫 衬托 D: 标本 遮掩 踌躇 衬映 |
8、 | 下列各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僻 穹窿 嘴馋 婉言谢绝 B: 委屈 衣襟 拨草 水波粼粼 C: 嫩芽 拆散 寂莫 恍然大悟 D: 信服 玫瑰 决别 辽阔无垠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恻隐 高深莫测 衣襟 正经危坐B: 惶急 迫不急待 涣散 涣然一新 C: 长辈 人才备出 精彩 神采飞扬 D: 投靠 出人头地 亵渎 舐犊情深 |
10、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大海的气概,创造了开阔的意境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的伤感与失望 C: 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两句描写极其寒冷的边塞秋天,秋雁毫无逗留之意,如此景物与词人家乡大不相同 D: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望岳 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的景象。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的景象。 ( 2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 “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
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陋室铭(míng) B: 苔痕上阶绿(héng) C: 草色入帘青(lián) D: 南阳诸葛庐(lú)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孔子云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 )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
马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 注 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释】斩将搴qiān)旗: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 1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A.他们放下枪,轻轻地喊,大声地喊,然后,他们奔跑了过去,与虚弱的红六军团的士兵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B.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 3 )【纪实·感知形象】同是一个“贺龙”,在王树增基于事实的细节推演中、在“说故事的好手”李长林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有不同的。请结合以上选文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心中的“贺龙”。①虽同为纪实写作,同学们却发现了甲乙两文中都有“虚构”的影子,快来发表你的看法吧!
小萌: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乙文有大段大段李长林原话的呈现。但我觉得他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建立了一个苏区”,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是不是太过于传奇性了?
小文:这正是贺龙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贺龙是很被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小涵:甲文第①段描写贺龙的目光“越过山下的一大片平坝,在对面同样葱郁的山岭间游移”,甚至写了贺龙“想看见哪怕是瞬间闪现出来的那个熟悉的身影”的内心,作者是怎么知道贺龙在看什么、在想什么的?这种虚构合理吗,为什么?
②王树增说贺龙和萧克“这两个具有同样政治信仰的共产党人志同道合”;被俘的波斯哈德牧师不仅没说贺龙坏话,还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共产党和红军到底是怎样的?为何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纷纷志同道合、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温馨提示:可以参考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名著《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等等。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