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瞭亮 喉咙 烘托 渐淅沥沥 B: 抖撒 肌肤 澄清 迫不急待 C: 水藻 高邈 屋檐 呼朋引伴 D: 化妆 萧瑟 骄媚 盛气凌人 |
2、 |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静,_______自然之美的精彩呈现,_______内心修为的_______展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方能专注于_______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让问题迎刃而解。 A: 不是 而是 幽雅 探寻B: 不单是 更是 幽雅 探究 C: 不单是 更是 优雅 探究 D: 不是 而是 优雅 探寻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B: 我们不能不否认,读那些文字粗糙内容单薄的消遣读物应该有所节制。 C: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D: 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
4、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寓情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 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就越是传神。 C: 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 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
5、 |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使王银辉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改正了错误。(删掉“使”) B: 中国即使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将“即使”改成“如果”) C: 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是新时代的使命,更是设置“两个一百年”大棋局。(把“设置”改为“运筹”) D: 制定一个中国野生鸟类拍摄者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对于保护中国的野生鸟类,显得非常重要。(将“共同”移至“遵守”前面) |
6、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知幽香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 ;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 ;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B: 清冽 醇厚 宁静 雅致 C: 醇厚 清冽 宁静 雅致 D: 清冽 醇厚 雅致 宁静 |
7、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朋友——是送给自己的心爱的礼物。B: “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妈妈说,“马上就要吃饭了。”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 D: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8、 | 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翘(qiáo)首 殚(dān)精竭虑 诘(jié)责 辍(chuò)学 B: 禁锢(gù) 锃(zèng)亮 盎(àng)然 热泪涟涟(lián) C: 炽(cì)热 踱(dù)步 差(chà)使 濒(pīn)临绝望 D: 俯瞰(kàn) 缄(jiān)默 密密匝匝(zā) 遒(qiú)劲 |
9、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书”指书信。 B: 《春》和《天上的街市》都是朱自清的作品。 C: 《金色花》是俄国诗人泰戈尔的作品。 D: 《狼》选自于《聊斋志异》,作者是明朝文学家蒲松龄。 |
10、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儒林外史》,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B: 《骆驼祥子》以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为线索,描写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一生。 C: 被评价为“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的大科学家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D: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很多都身怀绝技,比如戴宗的“射箭术”、花荣的“神行术”、安道全的“医术”等。 |
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一词,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①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②,四十三年如电抹。 A: “佳人犹唱醉翁词”词美而情深,通过写颍州人对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B: “四十三年如电抹”,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C: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D: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________ (3)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 (4)则谓之不肖________ (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C: 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 D: 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________ ( 4 )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阳光与流感
①为什么冬季流感会大规模爆发并危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
③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至后的那个月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会致人于死地。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达100万。
④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但此后持续不断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⑤今天,一些研究再次证明辛姆普森的流感季节性理论,而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的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的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比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和在克拉斯诺达重复的一项研究证明,接种了流感灭活疫苗的年轻男人在冬至后的冬季出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是他们在夏季时的8倍。这可能是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晒太阳少,而在夏天晒太阳多,因而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的缘故。
⑥而在印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每毫升10毫克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11倍。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多项流感研究回顾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人们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鳕鱼油,可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成年人以每日正常剂量服用鳕鱼油4个月以上,可减少50%的流感发病。
⑦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比如,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的身体就会制造出约2万国际单位(500微克)的维生素D.这种生产维生素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同样,维生素D在免疫上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⑧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维生素D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同时,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是有很多相关因素的。美国纽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德温•基尔本认为,冬季让人置身于许多与流感相关的因素中。比如,相对低的湿度形成了流感病毒最容易藏身的气溶胶,而且在户内的密集人群和设施中易于传播。即使在实验室中对小鼠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如拥挤和湿度,小鼠的流感也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季节因素,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传播。
⑨但不管怎样,如果针对流感在冬季发生的几个要素来预防,就可能较大减少流感的发病。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既补充维生素D,又帮助杀毒),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
(选自“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2011年第2期)
( 1 )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 2 )选文第④段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请举一例说明。( 3 )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抗抗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杨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看上去有些伤感。
②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別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
③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
④我似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
⑤我知道这句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自己怀念已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哈尔滨。
⑥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⑦然而离开了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
⑧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
⑨毎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嗓练琴的种种“噪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莱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不得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⑩万般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8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问,千万别发慌……
⑪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笫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狂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
⑫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自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岔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着圈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土路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它又像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呐喊。我无数次在严寒的雪地上,使劲跺着双脚试图使自己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
⑬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
⑭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徐老师对我挺好,每天晚上9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小时。我总是一直写到半夜,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
⑮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
⑯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
⑰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淡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
⑱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1980年4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
⑲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
(摘自《张抗抗文学回忆录》,有改动)
( 1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过积极影响的两件事。①毕业前我答应留在哈尔滨搞专业创作。
②________
③图书馆外秋冬美景激发我创作灵感。
④________
⑤我接到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学习的通知。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⑪段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心突突狂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划线句。
倘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
( 3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的理解。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温暖是黑暗中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温暖是沙漠里一片葱茏的绿洲,让我们重燃生命的希望;温暖是我们摔倒时一双有力的大手,为我们送来强大的助力。
请以“温暖”为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者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的散文2.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3.写散文要求叙事和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题二:经历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是一种生命过程,有经历就有积累,有经历就有经验,有经历就有磨砺,有经历就有成长,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笔财富 请以“经历了 ,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