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整天心事重重,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B: 她用粽叶编织的玩具,精致可爱,吸引了中外游客慷慨解囊 , 纷纷购买。 C: 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 D: 这头小熊滑稽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 相与步于中庭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 庭下如积水空明 /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
3、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宵 憧憬 叱咤风云 字斟句酌 B: 挚友 昼夜 锋芒毕露 家谕户晓 C: 秩序 报歉 鞠躬尽瘁 心不在焉 D: 气氛 婉转 目不窥园 历尽心血 |
4、 | 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 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 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杳无音信了。 B: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 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 , 连声诺诺。 |
6、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B: 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C: 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 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 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
7、 | 下面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 词题为“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道出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气势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激烈和胜利。 D: 最后一句中的“可怜”,有特定的意味,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
8、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衷”,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 诗人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 诗人特别想要去戍“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 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伤。 |
9、 |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我们拥有南海、东海诸岛的主权,谁在海上兴风作浪 , 我们都不畏惧。B: 我,一个芸芸众生 , 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C: 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团结友爱,相敬如宾。 D: 我们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而能干的人,善于见风使舵 , 深受大家敬佩。 |
1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常用“烽烟”代战争,“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C: “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 古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一般为八句,依次为首联、颈联、尾联和颔联。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2 )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仅始至行部①,到西河关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仅问:“儿曹③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④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饭谓别驾从事⑤,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假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⑥,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仅(jí)始至行部:郭仅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儿辈。④使君:官职名,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⑤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⑥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则是无信________ ③及事讫________ ④何日当还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 3 )文段理解。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请结合文段谈一谈。(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谈两点启示)________ |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1 )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作用是________。( 3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________。( 4 )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从嗅觉写的句“________”。本段写景的作用是________( 5 )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________,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________。( 6 )第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是( )A: 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阅读《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一文,完成问题。
①近日,几条社会新闻划出U型转弯: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行车记录仪却显示,两车早有并线、别车的几度斗气交锋;导游对没有消费的游客破口大骂,却有人指出这本来就是只要一元钱的旅游消费团;武侯祠石碑遭人刻字,网友人肉出的电话,却让同名者无辜“躺枪”、不堪其扰。
②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舆论环境,大家都有基本的文明观,对错的边界不会模糊,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不会出错:不管有理没理,打人不仅是文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不管多么难,做好服务都是导游的本分,骂人有悖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而从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到故宫的大水缸,“到此一游”的方块字确实是文明的污点。有了这样的共识、守住这样的底线,文明才算是迈出了小小的第一步。
③不过,现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文明判断题。暴打司机的视频足以激发很多人的义愤,但看了双方此前你争我抢的斗气,不少人也转变看法表示无法同情女司机。骂人的导游确实让人全无好感,但“一元团”的背景,也让人感叹游客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刻字激发文明耻感,但人肉搜索、电话骚扰却也走到了另一个不文明的极端。新闻本身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只是看到结尾就匆忙下结论、做断语,难免会失之偏颇,进而产生道德迷失。
④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艺术领域曾出现“道德焦虑派”,以影像探讨人可能面临的道德悖论。上面这几起事件,就颇有道德悖论的意味,却也足以激发更多关于文明的思考。从支持一方,到诘问双方;从看到结果,到关注原因;从草率行动,到反思后果……这样的递进一层,或许也正是文明更进一步的开始。
⑤部分舆论的反转带来这样的启示:我们在追寻社会文明时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
⑥如果不幸成为当事人,可以更多反躬自省,掐断不断恶化的因果链条。有人曾提出“踢猫效应”:父亲被老板批评,回家骂孩子;孩子心里窝火,去踹路边的猫;猫逃到街上,司机避让时撞伤了路过的老板。放在“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或许就能打破“坏情绪传导闭环”,让事情向着不同方向演变了。
⑦而对于更多围观议论的人,或许也可以多看一面、深想一点。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是游客还是导游,不用急着站队,更不用忙着挥舞“道德棒”、当起“键盘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中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也正是从自我审视开始的。有了同理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他人的处境、分析事件的背景、思考道德的要求,也才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⑧“惟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让人越沉思而越敬畏”,这是康德被广为引用的名言,其中所谓“沉思”,绝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审视与反省。惟有如此,才能让道德成为责任、文明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真正走向和谐。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 1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文明需要更多省视的目光”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如从文章中找一句话作为中心论点,应该是哪一句?( 2 )第⑥段中谈及的“踢猫效应”的故事,有哪些作用?( 3 )下面两句名言,哪个更适合用来作为本文的理论论据?为什么?A.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清·李惺
B.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清·郑板桥
写作:
阳光,带给人们温暖,带给人们光明。有了阳光,便有了憧憬;有了阳光,便有了幸福。有阳光的日子生活是温馨的,有阳光的日子心情是愉悦的……
请以“有阳光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文章不要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