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奠(diàn)基 元勋(xūn) 澎(póng)湃 鲜(xiǎn)为人知 B: 秩(zhì)序 卓(zhuó)越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C: 疙瘩(gē da) 亘(gèn)古 镐(gǎo)头 九曲(qǔ)连环 D: 污秽(suì) 默契(qì) 祈(qǐ)祷 锲(qì)而不舍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应受到尊重。 B: 对作文中屡现错字的现象,有的同学不以为然 , 长此以往,他们就将成为“白字先生”。 C: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D: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
3、 | 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④② |
4、 | 下面句子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B: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C: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D: 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
5、 |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 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 不显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 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
6、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辞爷娘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D: 唯闻女叹息 闻之笑曰 |
7、 | 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为嵁(kān)B: 为坻(chí) 幽邃(suì) 差互(cī) C: 参差(cēn) 佁然(yǐ) 寂寥(liáo) D: 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chuànɡ) |
8、 |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代价”“出现”“清澈”“美丽”这四个词语词性相同。B: “险象迭生”“独立思考”“沧海桑田”“大名鼎鼎”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 “鲁迅从年轻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鲁迅立下志向”。 D: “只有每一个扬州人都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规范,才能将扬州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城市’,扬州也才能真正彰显它迷人的魅力。”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
9、 |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箴(zhēn)言 稽(qí)首 果脯(pǔ) 气冲斗(dǒu)牛 B: 巉(chán)岩 梦魇(yǎn) 荫(yīn)蔽 人才济济(jǐ) C: 忿(fèn)恨 羁绊(bàn) 氤氲(yūn) 崭露(lóu)头角 D: 按捺(nài) 剽(piāo)悍 嵯(cuò)峨 强聒(guō)不舍 |
古典诗词鉴赏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 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日:“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①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________。 ②周公不师孔子 师:________。 (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 3 )“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 )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 1 )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各题。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作文
母爱,是我心中的阳光,给我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友情,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恩师,是我心中的阳光,在我迷惘的时候指点迷津;理想和信念,是我心中的阳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请以“心中的阳光”(或“我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⑷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