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莱芜十七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择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每借于藏书之家 公济私
B: 求其能千里也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敢欺我耶?”
C: 傅说举于版筑间 辍耕垄上
D: 其两膝相者 天涯若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的史事,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B: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与《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被公认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C: 《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和福楼拜、莫泊桑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海宝特色百色馆采取“农户+专业合作化+消费才”的全新销售模式,己签约入驻营运商170家。

②淘宝特色中国、京东商城、一号店、微商四个平台的百色馆以及阿里旅游百色旅游旗舰店正式上线运营。

③全国的消费者能品尝到纯正的“百色味道”、领略百色的纯美的山水风光。

④标志着百色优质的农特产品和旅游线路将借助电商平台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A: ②④③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4、下列选项中,作品、人物、情节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鲁智深——怒杀王伦
B: 《名人传》——贝多芬——音乐家
C: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从野人手中救下“星期五”
D: 《童年》——阿廖沙——把白桌布扔进染缸,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
5、

选出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 )

A: 在世界上,那些吃富有食物纤维素,如水果、蔬菜和未经加工过细的谷物的地区,患大肠癌的人就少。
B: 作文时,善不善于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最有切身感受的材料,对于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理解,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世界上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D: 从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悲惨一生中,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C: 屠/自后/断其股
D: 与儿女讲/论文义
7、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 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 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 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8、指出下边划线字注音中正确的一项( )
A: 腼(tiǎn) 吸(yǔn) (lín)听 (jīn)持
B: 怜(mǐn) 吞(sì) 蚌(bàng) 迷(wǎng)
C: 杀(lù) 熟(xián) 名(nì) 驾(yù)
D: 放(zhàn) 累赘(léi zuì) 力(lǚ) 深(yīn)
9、语言运用——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贵州赤水是千瀑之乡,那里的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


A: 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B: 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C: 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D: 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10、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剧种的汇报演出,我曾看过,但浮光掠影 , 印象不深。
B: 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写作时才能一气呵成
C: 对那些这些至理名言,易先生在讲授中往往能信手拈来 , 加以巧妙运用,这都不足为奇。
D: 李师傅在博物馆当警务员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 , 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 3 )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 4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细柳营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上自军________

②天子先驱至________

③不天子之诏________

④天子为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3 )文中写细柳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突出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整的句子是:________。

( 4 )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只听周亚夫的命令,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10岁的小朋友,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水里拿出来,壳是很难剥的。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杭州留下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工具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料以及各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子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作为学生,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针对“稚子不识白蜡烛”,各方见解莫衷一是,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
( 2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内涵。

①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

②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 3 )新浪网引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网友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处古诗文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
( 4 )请在“网友评论”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

阅读《高高的玉米》,完成后面小题。
高高的玉米
【美】加里·卡特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但他们家那三百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操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
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你不会是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
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要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啊。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 1 )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

( 2 )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①“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②“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 3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

( 4 )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 5 )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冬日暖阳》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维多利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