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祟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B: 西山在朦胧中涂摸了一层娇红,轮阔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C: 甲虫在上面时而并行,时而倏地一下分道扬镳,又忽然有高有低地跑在几层复杂的立交桥的盘道上,沿着令人眼花撩乱的螺旋曲线,跑成了一朵光与影发育而成的旋转的五采莲花。 D: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相的名信片。 |
2、 |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 B: 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C: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D: 36岁的邓肯依旧很刻苦地进行练习,无论是投篮还是对抗,他都一丝不苟地对待。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jié)问 羞怯(què) 悄(qiǎo)然 混(hún)为一谈 B: 瞥(piē)见 卑鄙(bǐ) 两栖(qī) 随声附和(hè) C: 贮(zhù)蓄 迸(bèn)溅 拙(liè)劣 参差(chā)不齐 D: 恐吓(xià) 聪颖(yǐng) 倜(zhōu)傥 信手拈(niān)来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B: 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 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
5、 |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漠,千余年后近80%穿上绿装。 ②中国的“绿色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 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行动正在护佑着也将永远护佑着我们的生存家园。 ④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紧紧锁住宁县中卫的黄沙,让“塞上江南”实至名归。 ⑤这些“染绿”“复绿”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就。 A: ③①④⑤② B: ②①④⑤③ C: ④⑤①②③ D: ⑤④③②① |
6、 |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倔(jué)强 殷(yīn)红 隽(juàn)永 脍灸(zhì)人口B: 妥帖(tiě) 燥(zào)动 慰藉(jiè) 锐不可当(dǎng) C: 绚(xuàn)丽 凋(diāo)零 埋(mán)怨 相得益彰(zhāng) D: 贮(chǔ)藏 恐吓(hè) 称(chèng)职 怡笑大方(yí) |
7、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记。 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 C: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 D: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
8、 | 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蹒跚(pān shān) 眷(juàn)恋 惺忪 万籁具寂 B: 蹊跷(qi qiāo) 狼籍(jí) 颓唐 任劳任怨 C: 澎湃(pén pài) 祈祷(qī dǎo) 募集 娴熟深谙 D: 歉疚(qiàn jiù) 愠(yùn)怒 焦灼 酣然入梦 |
9、 |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谛 驯良 齐心协力 相得益章B: 崎岖 凛冽 迫不急待 千辛万苦 C: 祈悼 辐射 勇往直前 眼花缭乱 D: 澎湃 怂恿 孜孜不倦 人声鼎沸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难(jí) 尴尬(gān) 羲皇上人(xī)B: 旁骛(wù) 承蜩(zhōu) 强聒不舍(guō) C: 佝偻(gōu) 汲取(jí) 忐忑不安(tǎn) D: 骈进(pián) 陨落(yǔn) 五行缺土(háng)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年与时驰________ ③遂成枯落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3 )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写这份家信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B: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C: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D: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力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①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是什么“惹人陶醉”了?)
②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神灵”一词有什么含义?)
( 3 )本文写的是乡村的风,为什么在第④段要花较多笔墨写两棵树?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4 )文章第⑥段说“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剩者为王(付休昌)
她和我同村,是儿时的玩伴。我们一起上学,巧得很,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又被分在同一个班里,做了12年同学。
她的成绩一直不太好,我记得很清楚,小学阶段她的成绩中游偏下,从未被选出参加过各类“竞赛”;中学阶段她还是那样默默无闻,尽管挺刻苦,成绩却毫不出色。
到县一中读书时,我们村当年成群结队的身影仅剩了我们四个,只她一个女孩子。高中三年是最艰苦的阶段,后来,她把每月一次的探家假也省了,每次都让我给她捎点饭费回来。尽管如此,直到最后模拟考试,她的成绩才从下游勉强挪到了中游。
凭她的成绩考本科不可能,只能考虑本市的高专。出人意料的是她居然“骑”在了本科线上,被外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学院录取了。尽管她成了班里高考的“黑马”,但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的前途和专业。
那年我们四个人,一个落榜后外出打工,一个考了专科,我在本省读书,她去了西安。
一晃大学毕业了,我的专业热门很快找到了工作,她找了几个月工作也没有合适的,整天和父亲去大棚浇菜。一次回家,我在街上遇到她,她觉得很不好意思,说工作不好找,打算考研,可没把握。我知道她的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通过,考研对她来说的确有难度,但我还是敷衍说不如试试,不行也就死心了。
第二年春天,她居然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很是让我吃了一惊。研究生应该压力比较小了,别人打工、谈恋爱,她却抱着书本啃,很多次在网上聊天时她都说“学习很吃力,争取按时毕业”。我想,凭她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要想顺利毕业肯定要下番功夫才行。
大概是别人的倦怠成就了她,毕业时她因为成绩优秀,又被保送博士连读。这次她真的退却了,用她的话说“太难,越读越害怕”。她的父亲非常生气,以断绝关系相要挟,“多光宗耀祖的事儿啊,一定要去读”。就这样,她被迫回到学校。为了早日毕业,她心无旁骛,丝毫不敢放松。
那年春节,我们在老家凑一起打扑克,她如释重负地说“本师太再有半年就度出苦海了”,我们大笑。中午吃饭时她的手机响了,是导师打来的,让她立刻返回学校,有件很重要的事……
原来她被学校推荐公费赴美留学!名额定下了。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被震动了。她说申报的人很多,比自己优秀、成绩好的人也很多,为何导师最后力荐自己呢?她自己也倍感意外。
我特地在网上查过,她将留学的那个大学高分子材料学世界排名第一。
三年间,她很本分地做学生,勤恳地做试验,毕业时已经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成了业内年轻的专家。
去年,她刚回国,就被一家德国公司以年薪12万美元聘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特地翻出那些以前的毕业照,小学毕业照上有她,初中毕业照上有她,高中毕业照上还有她,她似乎喜欢站在最边上。我想在她的影集中肯定还有大学毕业照、硕士毕业照、博士毕业照、留学时代毕业照,在那么多熙来攘往的同学中,最后只有她始终站在那里微笑着!
她的故事让我感慨,尽管你不是最优秀的,但只要你能始终如一地向着目标前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被淘汰出局,度过寒冬,坚持到最后,你就是胜利者。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不也是这样吗?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人公给人们制造了哪几个意外?尽管如此,直到最后模拟考试,她的成绩才从下游勉强挪到了中游。
( 4 )阅读全文后,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剩者为王”的含义?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等。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缩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