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连平县雁桥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 )。
A: 蔡京
B: 高俅
C: 高衙内
D: 王进
2、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为保证避免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做好排查,网格员每天都忙碌在社区里。②工作中,他们还会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询问生活物资是否齐全,是否需要帮助采买,体温是否正常等。③网格虽小,却是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服务窗。④为社区居民处理好每一件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网格员的工作职责。


A: ①句
B: ②句
C: ③句
D: ④句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此句中的“辰牌”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C: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 英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迸溅 断章取义 嘻闹 坦荡如砥
B: 雕镂 与日具增 坍塌 吹毛求疵
C: 伎俩 不攻自破 烦躁 雕梁画栋
D: 宽宥 相得益彰 狼藉 味同嚼腊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关雎》开头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B: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C: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D: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6、对语法分析不确的一项( )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②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③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④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断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A: 第1句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B: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这个句子中的“每一根毛发”作宾语成分。
C: “透明”“黏稠”“详细”都是形容词,“苍蝇和蜘蛛”“好好地躺着”都是联合词组。
D: “我们可以推断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情形”和“情景”换位。
7、下边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 (xuān)榭 池(zhāo) 丘(hè)
B: 嶙(xún) (lóu)空 (lán)干
C: 重峦叠(zhàng) (niè)影 (líng)珑
D: (jiàn)赏 (qiáng)薇 (chèng)心
8、读下面唐代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A: 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B: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
C: 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D: 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
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李丽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 , 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
B: 星期天上午,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地涌入科技馆。
C: 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 ,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
D: 王强参加男子200米预赛,听到发令枪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
10、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叛逆 花团锦簇 恍然大悟 人生鼎沸
B: 烘托 冼耳恭听 蛛丝马迹 众目睽睽
C: 祷告 鸦雀无声 煞有解事 截然不同
D: 俯视 废寝忘食 混为一谈 油然而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梨花

(宋)汪洙

院落沉沉晓,化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 1 )本诗和赵师秀的《约客》都从天时景物写起。《约客》中的“家家雨”写出________时节的天气特征,而本诗中“________”一词则突出了雨不停的样子。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涘渚崖之 , 不辩牛马/数月之后,时时而
B: 吾长见笑大方之家/子曰:“苛政猛虎也。”
C: 秋水至,百川灌河/谨食之,而献焉
D: 始吾信/小惠未遍,民从也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 吾长见笑大方之家/子曰:“苛政猛虎也。”
C: “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D: 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4 )读了全文,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文章片断,完成1-4题。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昀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 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①上录像,继而在2 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 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的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 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 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个2 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 0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 1 )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________ ,________ 。

( 2 )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3 )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中内容的作用。

( 4 )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 1 )阅读第④——⑩段,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每空四个字)

勤做笔记——________——敬畏红字——________

( 2 )体会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 3 )在第⑧段的结尾处作者感叹“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觉得少了些什么呢?
( 4 )文章结尾写道“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少年时的情怀是什么,请联系全文作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 我在 地前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从以下五个词中选一个填入题目的空白处:艰难、快乐、苦恼、自信、幸福,然后写作。
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③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⑤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⑥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半月缺que””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