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临城县贾村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下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蓄(zhù) 大(nuò) 刻(qīng) 为一谈(hùn) 。
B: 默(jiān) 粗(kuàng) 哑(àn) 义愤填(yīng)
C: 脑(suī) 凿(ruì) 慰(jiè) 忧心忡(chōng)
D: 骨(biān) 首(qī) 招(1ài) 百鸟啾(zhōu)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 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 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D: 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驱遣 莅临 一视同仁 闲情怡致
B: 茏罩 鞠躬 自出心栽 枉费心机
C: 匍匐 堕落 袖手旁观 屏息敛声
D: 告磬 伶俐 按部就搬 自吹自擂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D: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ǎi) 默(jiān) 探(kuī)
B: 线(qǔ) 猎(shóu) 角(jiǎo)
C: 香(pú) 泽(zhǎo) 零(diāo)
D: 鸡(zhì) 黑(lí) 迁(xǐ)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晚上刘谦表演的神奇魔术,看的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B: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像个正人君子 , 实际上一肚子坏水,是一个伪君子。
C: 他那样和颜悦色地瞧着她,她感动了,后悔不该抢白他。
D: 这次数学考试班上只有小明一个人不及格,他可真是鹤立鸡群呀。
7、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之乎?则吾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

A: 君将哀而之乎生:使……活下去
B: 则吾役之不幸斯:此,这
C: 吾不为斯役向:从前
D: 则久已矣病:患病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_______________

①搞成全民化便是将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殊不知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

②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

③因此我觉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求轰轰烈烈,而要力求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根植于民众的内心世界。

④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

⑤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只有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A: ①③⑤④②
B: ②④①③⑤
C: ③④⑤②①
D: ②③①⑤④
9、(题文)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是个挺帅气的男生,总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让人觉得别扭。
B: 班主任很注重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让大家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C: 我恍然大悟 , 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高了。
D: 不要忘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做成什么事,都必须持之以恒
10、下列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外表的平凡。)
C: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的晚年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 2 )尾联中“怜”的意思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1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敢哗者/念与为乐者
B: 为妙绝/愚为宫中之事
C: 人有百手/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妇拍呜之/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3 )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奇绝的吴川飘色艺术》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1)飘色,这种造型艺术在雷州半岛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不多见。据《梅菉志》记载,吴川的飘色起源于清代。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看到沙湾的飘色,造型优美,很有韵味,受到启发,回来亲手制作,经过多次琢磨、探索、实践,最后获得成功。他把此技艺传给儿子陈寿全。陈寿全一番磨练,青出于蓝胜于蓝,并招徒授艺,飘色这种艺术因此得以在吴川境内传播。
(2)对“飘色”一词的来由,有各种解释。有的说,飘色的得名,是由于最初设计、制作出来的哪吒出世》中的小哪吒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飘色”;有的说,飘色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即“转色——板色——妖色——飘色”,飘色,是指屏上的人物。这些说法都见仁见智。概括起来,就是在色板(或色台)上装扮成各种固定姿态的人物,因其有凌空、飞飘之感,而又流动游展,故有“飘色”之谓。
(3)飘色的制作巧妙,技巧独特而高超。一般每台飘色有两层以上,立在台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飘”。屏和飘都靠一根色梗支撑着定型。色梗最初用木桩,后来用钢筋焊接起来。支架上凌空的人物,踩着一柄剑尾或刀枪交叉点上,有的则踏在公鸡或鲤鱼上,他们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奇妙的是观众却看不到它的支撑点;制作巧妙还表现为一个小小的支点,竟能支撑起一个人来。这里有力学的原理,也有平衡的原理,没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不能成就。其人物形象,是按照戏剧中的人物来设计和装扮的,色板上一个个神采飞扬、飘然而立的人物,腾云驾雾似的,引人入胜。《唐僧取经》中姿态、神韵各异的师徒四人,逼真如亲临;清纯脱俗的“碧波仙子”,引来观众惊羡的目光;《白蛇传》中的许仙娘子丰姿绰约,她抱着的小孩在空中撒尿的情景,赢得观众如雷鸣似涛啸般的喝彩声……一板飘色,恰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着一幕精彩的剧目或故事。现在的飘色,已由过去单一的铁工、木工制作,发展到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4)飘色中的人物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龄大的都不适宜。大多是挑一些身段适妙的年幼艺人(多为四至八岁小孩)充当。上架的小孩都是提前几天选出,一般情况下,在游展那天,上架的小孩要在早上5点钟起床、化妆、上架,约10点钟开始游展,直到下午5点多才能下架。上架小孩当天不能吃饭,只能含花旗参提神。据说被选上的小孩都是“旺相”,因而不少家长为自己的小孩能成为飘色人选而自豪。
(5)番禺沙湾的飘色虽然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飘上,还是用人抬着色板的。而吴川的飘色已发展到一屏四飘,由几个人用车推发展到用机动车装载。色板上的人物,也发展到10多人。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发掘民间艺术,成立了飘色艺术研究会和民间艺术协会。每逢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飘色游展,他们除保留传统节目外,还积极创作现代节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教育、娱乐群众。如《计划生育好》、《参军光荣》、《奥运夺魁》等飘色,深受群众欢迎。吴川的飘色,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文艺晚会展演。因其造型优美、惊险,技艺高超,表演精彩而受到观众的赏识和欢迎,还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隐蔽的艺术”。

( 1 )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吴川飘色艺术?

( 2 )第三段为什么说现在的飘色是“集戏剧、美术、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战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

( 3 )第一段中“相传沙岗居民陈亚海到番禺沙湾经商”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 4 )第五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 5 )据你所知,湛江的民间艺术还有哪些?请举出两例。

阅读《海子爷与老雪狼》(郭雪波)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漠北。苦寒之地,有一大泽,老百姓管它叫天海子。天海子西畔一隅,扎着一座地窖子,里边住着海子爷。

②可以这么说,天海子周边百里就剩海子爷这么一位两条腿的活物了。当初大迁徙,儿孙们跪着求他,一块儿走了吧。海子爷晃脑袋说,不。儿子说,这儿已没法活人了。海子爷说,我有法活,开春儿我就往海子边儿撒草籽儿插树条子。儿子没辙,留足过冬食物抹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可没有熬到过年,一场沙尘暴就把他的房子卷翻了,老汉便挨着天海子挖了一个地窖子穴居起来,就如一只老狼苦守着这片被弃的土地。

③天海子边崖下有一洞穴,洞口上遮着沙蓬子。海子爷每天那经过都要吹吹口哨。那丛沙蓬子下便有了动静,若有若无的两点绿光十分微弱地在那里闪动。海子爷的嘴角呈现出微笑,心说:老伙计,还活着,活着就好。

④如往常一般,海子爷到天海子冰面,就往冰窟的深水放鱼钩鱼线。等着鱼儿咬钩。今天的头条鱼,半个时辰之后才上钩。海子爷从钩上取下那条鱼往身侧土筐里扔,习惯地回头望了望,想到不远处蹲着的老雪狼,兀自笑了。每当扔头条鱼时,他都会这样。

⑤那是三年前的事。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那老狼一瘸一瘸的,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守着天海子的传说。

⑥想到这些,海子爷便心生感叹。在冰天雪地的海子边,也只有他偏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这些年,他们仿佛就成了一对彼此熟悉的伴儿守在这片荒漠。

⑦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岩洞,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过去。老雪狼待他走远,便从那丛沙蓬子后走出来,找到那条鱼,冲着海子爷的背影呜呜嚎两声,便转回穴内。今天也不例外。

⑧当日夜里,北风刮得紧。天海子边传来老雪狼的哀嚎。一早醒来,想到老雪狼昨夜的哀嚎,他放心不下要去看看。到了洞口,海子爷依旧吹起口哨,似有似无的绿点过了好久才出现,他松下心来。

⑨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鱼线放下去。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装备收线回家。突然,鱼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他猛地一个趔趄,便被那根鱼线倒拽进了冰窟里。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直、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突然,他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此时,老雪狼一双昏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⑩“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

⑪唿儿﹣﹣唿儿。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显然催促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可他麻木的四肢已经不太听使唤。老雪狼恼怒起来。呜呜低吼着,咆哮着,又拉又拽。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自咬上海子爷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姿势也没有改变过。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

⑫海子爷和老雪狼就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

( 1 )小说中的“海子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2 )文章画线处两次描写老雪狼救海子爷这一细节,请从描写方法角度,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坚守,也有人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这篇小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 4 )本文第⑤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请结合相关文章,概括出它们的内容,说明其作用。

【链接材料】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鲁迅《孔乙己》

本文第⑤段:

四、写作(分值:60分)
说明文写作

请以文具袋、牙刷、电视机等生活中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要注意:一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二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扑朔迷离的心”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