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B: 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深情地描绘出一个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般的世界。 C: 《雨的四季》是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 |
2、 | 结合语境,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销魂:十分钟爱并陶醉其中。B: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驻足:停留并做充足(的欣赏)。 C: 如果煞它风景 , 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摧毁了形式美。煞它风景:这里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D: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高潮:画卷的最精彩部分。 |
3、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中国人传统的理财方式就是“量入为出”。B: 一提到莲花,人们都会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C: 人们在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树木成林。 D: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大家要来谈谈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
4、 | 下面句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B: 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C: 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 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
5、 | 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哽咽(yè) 粗糙(cāo) 豁达(huò) 披露(lòu)B: 朦胧(méng) 吞噬(shì) 攒聚(zăn) 狭窄(zhăi) C: 黛色(dài) 飒爽(sà) 汲取(jí) 亘古(gèn) D: 舷窗(xuán) 膝盖(xī) 粗犷(guăng) 和煦(xù) |
6、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
7、 | 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校园恐吓(xià)事件,你该怎么办?切不可意想天开 , 靠武力解决;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主动勇敢地告诉家长和老师,让自己平安地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涯(yá)。 B: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你可以选择伫(chù)立路边赏景,可以选择泛舟湖中荡漾,也可以选择独钓池塘边,忘却烦恼与惆(chòu)怅,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心旷神怡。 C: 研究月球并非为了哗(huá)众取宠,“嫦娥四号”将月球背面照片传回地球,意蕴深长,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的真实面貌,与人类从古至今的探索精神相契(qì)合。 D: 扫黑除恶(è),是一场全民行动,通过一次次雷庭出击,不只让作恶者战战兢兢(jīnɡ),更要清除“毒瘤”,净化社会环境,维护和谐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 |
9、 | 下列各项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历史宗教、习俗,彼此交相辉映,相因相生,共同擘画出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B: 故事一定要贯穿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从标题、片子开场,到主持人,评论员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跟这个故事配套。 C: 灿烂的阳光一扫冬日的阴霾,天空顿时湛蓝如洗。山川河流早已解冻,泥土中散发出草芽萌发的新鲜气息。 D: 无数黑骑在远处来回驰骋,长河上,一轮浑圆的血色落日挂在天际;孤城中,狼烟直直刺向昏黄的天空。 |
10、 | 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潺潺 絮叨 仙山楼阁B: 亢奋 冗杂 叹为观止 C: 惬意 疏蜜 参差不齐 D: 颦蹙 叱咤 尽态极妍 |
阅读郑振铎的《海燕》,回答问题。 海 燕 当春间二三月,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由南方飞来,加入了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着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怠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 1 )本文写的是海燕,为什么先从故乡的小燕子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①舟。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节选自孙樵的《书何易于》 [注]①挽(wǎn),拉,牵引。②笏(hù),朝笏、笏板。③重榷(què)管,严格执行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④矧(shěn),况且、何况。⑤刬(chǎn),铲掉、剔除。 ( 1 )选出与“以易于挺身为民”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2 )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易于亲自为刺史当纤夫的故事,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何易于的聪明才智。 B: 何易于是一心为民着想,造福一方的清官;和崔朴扰民害民的不同品行 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何易于为了反对朝廷对百姓征收重税,纵火自焚,以示决心。 D: 观察使最终没有弹劾何易于,说明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官员。 |
喜欢自己努力的样子
喜欢自己努力的样子,那时的我一定是最可爱的我。
我近乎苛刻地将努力延伸成一种惯性,只是为了跟那些天赋比我好的人坐到一条板凳上平等对话,只是为了拿到什么时心安理得,只是为了活出自己本该拥有的好看模样。
至今回忆起自己的笨,还是会脸红的。很清楚的记得上二年级时,一道加减题,自己的手指头脚趾头加起来还算不清楚,就让母亲、父亲连同哥哥们的手都伸出来,等着我算加减用。连续三天如此,第四天晚上,二哥就给了我一大把细细的小木棒,换取了他们的自由。
再大点儿,在别人眼里很简单的题,我就是理解不了,自然做不对,做不对又心有不甘,不停地问老师。老师原本很有耐心,反反复复讲,我都坦诚地摇着头,一脸迷茫。最后,老师满脸无奈,慨叹说:“我知道了,你的脑子不是榆木疙瘩,是花岗岩。”
回去问母亲,老师咋说我的脑子是花岗岩。母亲笑着说:“花岗岩是石头呀,石头才耐摔打,没人能伤害得了你。不会就继续问!学校老师多着呢,这个问烦了再问那个。”得到母亲支持的我,一如既往地不懂就问,慢慢地,我终于开窍了。
如今想来,母亲真是不容易,她不斥责怪怨我的蠢笨,将硬硬的伤害柔化成鼓励。①在母亲的力挺下,我开足马力,汗水卷携着泪水,融化了一些蠢笨的坚冰。
在别人都已入睡的路灯下,别人在打闹嬉戏的课间,在别人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假期,我都在以很笨的方式慢慢搞懂自己吃力的各门学科。我看见了自己一点一点爬行的痕迹,像蜗牛,歪歪扭扭,轻轻浅浅,方向却没有丝毫偏差。
晨起对着镜子说,继续努力,你看起来就会更优雅。镜子不搭理我,我依旧给它一张灿烂的笑脸。②我喜欢努力的自己,与能否牵手成功无关,那一刻的我,一定没有敷衍自己、辜负自己!
也记得开始写作时,兜里总装着纸和笔,走到哪里想到或看到什么立马记下。为了一句话,揣摩好几天,总想不留遗憾地找出更好的表达。将草纸上反
反复复修改过的文章一笔一画地往稿纸上誊写,倘使出现一个错别字,哪怕那页快抄完了,也会撕掉重新开始。誊好发出的文章如同我的孩子,怎能允许没有把她打扮好就去见人?我喜欢虔诚写作、认真誊写时的自己。人最容易的就是迁就自己,我不想迁就自己,我更想马不停蹄地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我喜欢阅读,喜欢阅读时的自己。那一刻的我是在努力地靠近幸运,且满心欢喜。时空差异导致我与很多美好无从相遇,而书籍,开辟了另一种方式,通过它,我可以推开一切尊贵者、深刻者、伟大者的家门,不打招呼径直造访。
可以跟雨果说说不要让冉·阿让起起伏伏却被辜负,可以问问艾米莉·勃朗特为什么非得让希斯克利夫忘记一切美好,可以跟梭罗聊聊在瓦尔登湖畔如何重塑自我,可以去马尔克斯构筑的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看看,可以问问卡勒德·胡赛尼那只风筝真的就那么让他无法淡忘……
我很笨,只能竭尽全力试着赶上聪明者的步伐;我很矮,只能努力垫高自己才能缩小差距。
说到底,其实只是一句话:我喜欢努力,努力时的我应该是最美的,让我自己放心,安心,也舒心。
(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努力的样子的?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 1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2 )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3 )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4 )对第③段划线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题目:读懂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正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爷爷、老师、朋友”等词语;(2)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3)字数在600字左右,文章中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