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当时的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轰炸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直到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它们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续关系 ②成为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 ③而重庆以其特有的天地山河结构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迭被磨难,历经轰炸、屡遭危迫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可谓自然浑成、天佑中华 ④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 ⑤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广岛和长琦,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④⑤③① |
2、 |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搀扶 滞笨 仰慕 鞠躬尽萃 B: 婉转 怪诞 陡峭 义愤填膺 C: 赢弱 狂澜 钦佩 语无伦次 D: 班斓 取缔 妥帖 相德益彰 |
3、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环广西自行车赛,西班牙派出了实力强盛的一支队伍,以不俗的成绩夺冠。 B: 受降雨和洪水的影响,各地农作物比去年同期减产了三倍,农民损失惨重。 C: 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D: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坐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和大家共勉,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像松树一样,成长成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B: 剽悍的船夫就驾着这种弱不经风的木船,沿着嶙峋的岩,在江心跟汹涌的漩涡搏斗,船身给风刮得倾斜了。 C: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副整齐而平滑的布画。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流经处,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 D: 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和雏菊——这时候春光已是烂漫在人间,更不需殷勤问询。 |
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B: 格列佛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格列佛游记》里的主人公,他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C: 《春》《绿》《背影》都是朱自清所写的散文,前两篇情景交融,抒发的是对“春”与“绿”的赞美之情;后一篇通过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写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D: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
6、 | 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组( ) A: 闪烁 阔绰 不知所措 佝偻承蜩 B: 隔膜 馈赠 地大物博 获益匪浅 C: 撅断 姿睢 尖嘴猴腮 润如油膏 D: 鄙夷 凝望 恃才放旷 心无旁骛 |
7、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栖息(qī) 募集(mù) 绊倒(pàn) 浑身解数(xiè) B: 殷红(yān) 绮丽(qǐ) 要塞(sài) 锲而不舍(qiè) C: 裨益(bì) 蜷伏(juǎn) 哺育(bǔ) 鳞次栉比(zhì) D: 称职(chènɡ) 愚氓(ménɡ) 谙熟(ān) 扣人心弦(xián)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放学后仅仅只有几个学生留在教室里打扫卫生。B: 每年入春时,凤鸣湖公园总是一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景况。 C: 进入5月以来,全国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D: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即使不凭借空气,也无法飞到天空。 |
9、 | 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语句是( ) “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意思是:一个由很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尽管绝大多数木板都很长,但并不能多盛水;而有一块木板很短的话,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的木板的上沿。著名教授陈鹏把制约游泳成绩的几个因素比做木板,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只有几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B: 如果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 如果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 如果几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
10、 | 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丘壑 防御 鲜腴 春寒料峭 B: 秀颀 洗涤 星晨 连绵不断 C: 斟酌 躁热 不辍 屏息敛声 D: 遏制 幕年 茸毛 抑扬顿挫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1 )本诗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唯美的画面。试仿照示例写出四个形象的画面。示例:春光风舞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诗歌通过写“人间的四月天”,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3 )选取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①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②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③而莫禁,眄④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 (沈周《记雪月之观》节选) 注解:①冱(hù):寒冷凝结。②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③呀(xiā):张大了口。④眄(miǎn):斜着眼看。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与余舟一芥(小草) B: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C: 遂添衣起(于是) D: 因凭栏楯上(因此)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金陵人/是夜月出 B: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仰而茫然 D: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 )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至十日/犹故在也 D: 月/映清波间 ( 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5 )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绘雪景?雪景各具怎样的特点? |
“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
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研究人员检测了莫扎特听不同音乐后,不同时间点上学习和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因子的水平变化,以及音乐对大脑新生神经元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均支持“莫扎特”的存在。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速度,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此外,常听听音乐,对大脑也是大有裨益。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听觉处理能力。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⑦那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早就发现,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⑧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新知识,就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对新知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链接材料)初一学生小雨在预习自己的弱势科目数学时,总喜欢听摇滚乐,因为小雨认为强劲的节奏让人更加清醒,小雨的想法正确吗?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理由,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作文: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