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确的一项是( )
①张老师是位中学教师,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在他70大寿时,很多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学生来看望他,他看着学生们,不禁感叹道:“你们真是______________啊!”
②体重二百斤的董磊查出脂肪肝,在医生建议下,他开始每天晨跑一小时的运动治疗法。三个月后检查发现体重减了十多斤,病情未见好转,董磊不禁对运动治疗法产生了怀疑。医生提醒他:“治疗刚开始三个月,别忘记__________的道理,坚持一年后定会有疗效。”

A: ①句填“略胜一筹”②句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①句填“略胜一筹”②句填“滴水穿石”
C: ①句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句填“滴水穿石”
D: ①句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②句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作者是梁衡,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
B: 马丽华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为我们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C: 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C: 序,文体名。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写作目的等,常置于作品的正文之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属于这类序文。
D: 《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象。“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边声”是中原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从小就成了孤儿,是李阿姨_______他考上了大学,所以他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抚养 扶养)

②中国政府再次_______,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中国拥有钓鱼岛不可争议的主权。(申明 声明)

③当初他对奶奶的病_______,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这点一直让他感到痛心。(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④班委会和团支部共同组织的这次活动,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总体来看还是_______的。(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A: 扶养 申明 不以为然 无可非议
B: 扶养 声明 不以为意 无可厚非
C: 抚养 申明 不以为然 无可厚非
D: 抚养 声明 不以为意 无可非议
5、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B: 上帝更青睐有准备的人——这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
C: 观众的心也暮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 曾经苍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香/届/运而生 方未艾/风作浪
B: 查/定/极泰来 拐弯角/涂脂
C: 伏/体/歌载舞 息事人/缺毋滥
D: 煦/径/高和寡 文断字/博闻强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B: 春节贴对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8、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náo) 凿(ruì) 五(xíng) 聒不舍(qiǎng)
B: 于(dān) 渎(xiè) 桥(jiàn) 一黄土 (póu)
C: 褓(qiǎng) 进(pián) 昏(yùn) 而不舍(qiè)
D: 狡(xiá) 扶(yè) 立(chù ) 首低眉(hàn)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ān) 油(kāi) 咳(còu) 然勒功(yān)
B: 调(gěng) 育(pú) 呜(yè) 捐杂税(kē)
C: 古(gèn) 默(qì) 污(huì) 锋毕露(máng)
D: 田(1óng) 竹竿(gǎn) 恶(zèng) 为人知(xiǎn)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宫使驱将不得(吝惜)
B: 执策而之(来到)
C: 不知其也(味美)
D: 秋天漠漠昏黑(接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 1 )全词用语精练传神。试举例分析。
( 2 )谈谈你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理解。
( 3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4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⑴月色入。 户:________ ⑵竹柏影也。 盖: ________ ⑶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 工: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 3 )【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 4 )【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他们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⑫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也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 1 )在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冷漠——________——________——感激

( 2 )分析选文第②段和第⑪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②“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 3 )第⑥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作赏析。
( 4 )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选文分析这两段的作用。
( 5 )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3 )结合语境,说说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 4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请你再不要这样折磨我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