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右流之/道阻且右 B: 凄神寒骨/拣尽寒枝不肯栖 C: 女有归/归来倚杖自叹息 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求其能千里 |
2、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B: 《马说》一文中,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C: 傅雷,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去世十几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他的大儿子傅敏是世界著名钢琴家。 D: 《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等句写出了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行为。 |
3、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记梦之作《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气势磅礴,音调谐畅,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B: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以病残之躯完成了《病隙碎笔》。课文《秋天的怀念》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C: 契诃夫是英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是他的一篇批判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D: 中国文化注重对人的称呼,在古代“公”“卿”“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普通百姓则是“布衣”“白丁”“匹夫”。 |
4、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正确运用的一项是( ) A: 经过了警察叔叔的多次巡检,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了。 B: 马的头部比较整齐,有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C: 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了。 D: 今年是成立90周年,国内建党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
5、 | 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呼兰河传》中我经常跟祖父学诗,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B: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C: 孕育孙悟空的仙石高三丈六尺五寸,象征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其二丈四尺围圆则象征着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 D: 鲁滨逊热爱航海,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幸好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可是他不安于现状,第二次又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
6、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澎湃(pài) 震悚(sǒng) 锲(qì)而不舍 B: 揩(kāi)油 污秽(huì) 气氛(fèn) 铿(jiān)锵有力 C: 校(jiào)对 缠绕(rǎo) 咳嗽(shòu) 鞠躬尽瘁(cuì) D: 哺(bǔ)育 粗拙(zhuō) 抱歉(qiàn) 鲜(xiǎn)为人知 |
7、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作者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B: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 C: 《巨人三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D: 米开朗琪罗这位意大利艺术家贫困交加,却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音乐作品。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畦(qí) 怪诞(yán) 屏障(píng) 人迹罕至(hǎn)B: 叮嘱(zhǔ) 蚱蜢(zhà) 阻抑(yì) 回环曲折(qǔ) C: 磐石(pán) 花圃(pú) 彷徨(páng) 马革裹尸(guǒ) D: 迭起(dié) 哽住(gěng) 重荷(hè) 气冲斗牛(dǒu) |
9、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那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极大的隐患。B: 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 《人民的名义》于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卫视、PPTV、爱奇艺……等多家播出平台陆续播出。 D: 发展并构想好特色产业,让南江以最快速度脱贫并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
10、 |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终于不耐烦了,问道:“你究竟要这一套呢,还是那一套?”B: 诗画无不注重绘声绘色,讲究笔力,风神,意境等… C: 北宋苏轼在“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 D: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大智大勇?什么样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 )请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的妙处。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略的草根阶层,给人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都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轮生,每株8到18枚,排列紧密。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它的花是是粉色系、呈星形。它通常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洲人见到这种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③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欧洲百姓开始把长生草从野外带回家园,用它来美化环境。他们将长生草从石缝中拔下来,粗暴地扔到屋顶上,顽强的长生草就把根扎在在瓦片间,长出一座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们也关注到这种神奇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有400多个园艺品种。除蓝色之外,彩虹中的其他颜色都能在长生草中见到,长生草的家族可谓异彩纷呈!中国早就引进了长生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近两年,更多的多肉玩家赴欧洲考察,拍回长生草的各种照片,于是长生草圈粉无数,各种新鲜的园艺品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寻常百姓家。
④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
⑤长生草在野外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所以它的根喜欢透气。栽培时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剩的蜂窝煤烧碎渣等充分混合的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所以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干燥,则小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
⑥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它只能全天暴露在阳光下,又饱受寒风阵阵。家庭栽培时,春季秋冬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保证长时间日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生草会呈现出最美的颜色。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点水。如果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长的,就很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否则容易腐烂。
⑦长生草容易染上“根粉蚧”(一种吸食根部汁液的白色小虫),可以用蚧必治、速扑杀或呋喃丹等药物灌根,但这几种药都属于高毒性农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最安全的是整盆土倒掉,清洗根部后,将它植入新土中。
⑧造景时可以将长生草群植在一起,形成“百花齐放”的壮观美景;也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味道。
⑨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 1 )选文②~⑧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长生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
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无数。
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 处 不 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
“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 1 )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烧脑”,为什么?请仔细阅读全文后作答。( 2 )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记忆,吸引无数粉丝。要求:(1)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文章不少于600字。(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