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凄异 徙倚 重峦叠障 B: 甚箭 回清 风烟俱静 C: 寒树 横柯 负势竞上 D: 落辉 窥谷 沿溯阻绝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器项是( ) A: 正在热播的《熊出没》,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B: 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 , 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C: 他的画大多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幽默感极强,估计警察看后都会忍俊不禁。 D: 考试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对此心急如焚 , 父母更是气的暴跳如雷。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C: 如果是恶意的叼难和讥讽,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有力的回应。 D: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炭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炭的趋势。 |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 B: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 D: 1978年“归来”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B: 深圳市将举行“鹏程杯”百科知识竞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百科知识渊博的林宇同学参赛。 C: 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 , 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 元旦晚会上,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 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7、 |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 , 才显得根深叶茂。 B: 为提高产品质量,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可谓处心积虑。 C: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
8、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在经历了190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它能很好地驱除鼠疟、猴疟原虫,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B: 民俗文化蕴藏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室虽说不上浩如烟海 , 但基本上也够用了。 D: 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与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
9、 |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 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 《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学了,同学们都各自回家了,真是各得其所。 B: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不求甚解 , 努力刻苦钻研。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老师讲得很有趣味,大家都听得很有精神,众目睽睽。 D: 他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几个鸡蛋,紧张的心情使他流下豆大的汗珠。 |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词的上片有一字笼罩全篇,你认为是哪一字?说说它的好处。( 2 )请对全词的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略作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太夫人以荻画地 B: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C: 及鲁肃过寻阳/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D: 卿言多务/惟读书是务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 3 )(甲)文孙权是如何劝导吕蒙学习的?(乙)文欧阳修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 4 )两文都突出了人物读书有成,但描写的角度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
上海为何也叫“海上”?
①上海的别称很多,晚清以来,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上海”常常被一个新的别名“海上”所替代,如《海上繁华梦》《海上花列传》《海上画林》等。
②“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生成新的陆地。春秋战国时期,曾属吴国、越国、楚国。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故别称为“申”。东汉末年,东吴孙权在这里建立水师基地,不过那时此处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建议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区)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浦”指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那时的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这里开始建镇,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名“上海镇”,这就是地名“上海”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设上海县。
③“上海”为什么又会被称为“海上”呢?有一种说法是,上海的土地是“从海上来的”,故而别称“海上”。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上海这片土地,是江河泥沙长期淤积而成的,其海岸线一直在缓慢地向东推移,仿佛不断地从海里“长”出新的土地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上海县曾实际管辖着两个乡:高昌乡和长人乡。长人乡在古代又称“长人坑”。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古代吴越地方史的著作叫《越绝书》,其《外传记吴地传》中说:“娄东十里坑者,古名长人坑,从海上来。”意思是说,娄县以东有一个叫“十里坑”的地方,古代名为长人坑,它是从海上生长出来的。
④另外,我们还可从语文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沪上”和“海上”的得名理据。
⑤汉语中的“上”字意义很丰富,其中之一是“江河的边侧”。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唐代司马贞解释说:“‘上’者,亦‘边侧’之义。”就是说,孔子葬在鲁国都城之北的泗水旁边。又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的“上”字,也是“旁边、附近”的意思;“川上”,泛指水边某一地方,并非定指。
⑥上海的别称“沪上”,其中的“沪”,应该是“沪渎”的省称。沪渎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名,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的一段(今黄浦江下游)。因当地人民用“沪”(捕鱼的竹栅)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沪上”本谓沪渎附近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上海的一个别称。大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海上”本指海边,如汉代的丞相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到了近代,“海上”才作为上海的别称而出现,如冯自由《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中就有“旅沪志士余杭章炳麟……因联络海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由“沪上”而“海上”,可能是晚清的文士们觉得上海面朝大海,海纳百川,“海”字磅礴大气,较“沪”字更能恰当地反映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特点吧。
( 1 )根据第②段内容,“上海”的得名过程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上海县”
( 2 )阅读全文,“上海”被称为“海上”的原因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苗青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形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中学生文摘》)
( 1 )第①自然段划线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请从词语的运用或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2 )第⑤自然段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概括作者读到了哪几类人,并逐一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 3 )请你说说第⑨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 )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感悟,还没有写完,请你将它写完整。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我感悟到人的品格体现于细节,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美好的细节,它们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永恒。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我以一个鼓励的眼神,挑灯夜读时母亲为我端上温热的牛奶,……
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再写三个类似的细节。(句式不必一致)
作文:
请以“在 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