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榆中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fēi) 美(bì) 污(suì) 众目睽(kuí)
B: 眼(yì) 取(móu) 喻(pì) 即起物(xìn)
C: 首(jǐ) 于(yòu) 翠(fěi ) 相形见(cù)
D: 信(dǔ) 默(jiān) 射(bèng) 长短叹(xū)
2、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划线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不允许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B: 周信芳出身于戏剧世家,耳濡目染 , 年少时便学戏登台。(耳闻目睹)
C: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众所周知)
D: 今年五一期间,广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耸人听闻)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菜贩对白菜喷洒甲醛保鲜,暴露的只是蔬菜保鲜剂滥用的冰山一角,更骇人听闻的是,部分菜贩为蔬菜保鲜,竟喷洒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农药“敌敌畏”。
B: 优秀的演讲者,在他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 , 字斟句酌,选用那些能够准确表现思想内容并蕴含着炽热情感的语言,来感动听众,引起共鸣。
C: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那些惊险电影镜头是怎么拍的。今天我参观了影视基地,了解了很多拍摄的秘密,这才恍然大悟 , 原来电影是这么拍出来的呀。
D: 他在环境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对于他提出的观点,与会的很多科学家都随声附和 , 一致认为他的发言为二十一世纪的环保问题敲响了警钟。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交卸 幕年 云霄 繁殖
B: 蔓延 晕圈 赋闲 游逛
C: 篱笆 驻扎 狼籍 秀颀
D: 锁屑 炫耀 鲜腴 疾驰
5、下列语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比喻)
B: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比喻)
C: 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拟人)
D: 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比喻)
6、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竹(biǎn) 然(mò) 手蹑脚(niè)
B: 去(dǎn) 满(shài) 喃自语(nán)
C: 许(xīng) 看(zhōng) 囫囵吞枣(hú lún)
D: 钢(kuī) 咀嚼(jǔ jué) 首远望(qiào)
7、下列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的是( )。
A: 老种经略相公
B: 宋公明
C: 吴用
D: 卢俊义
8、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把每个同学的优点展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同学们对班集体就会更热爱。(把“只有”改为“如果”,或把“就”改为“才”)
B: 两项国家级基地落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大增添了发展动力。(在“落户”后面加“在”,“增添”改“增强”)
C: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在“城市”后加上“的称号”)
D: 经过形象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学会了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删去“经过”或“使”)
9、下面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 为人民服务是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 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 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 , 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10、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心思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自己勤奋自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问,刻苦自学,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B: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C: 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与现在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并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期望与勉励。
D: 作者以自己学有所成亲身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程度,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并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1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是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于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 1 )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________

复不遂________

④鲁直所 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 4 )【甲】文中“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
( 5 )【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a)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地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b)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c)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d)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在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袄(________) 包(________) 唐(________)

( 2 )在文中的□里填写的标点符号是( )。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3 )写出选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事件:________

( 4 )分析第①段中画序号的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a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 b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 c句是动作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 d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虽有钱却舍不得花的吝啬心理。
( 5 )第①段中两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B: 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C: 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D: 增加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 6 )掌柜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到钱。
B: 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C: 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D: 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 7 )对第③段话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作者无法交代清楚,所以用“大约”“的确”自相矛盾的状语反映这一事实。
B: 作者通过“大约”“的确”这样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矛盾的心境。
C: “的确”表示准确无误,“大约”表示不准确的估计,作者通过似乎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这样悲惨地死去的意愿。
D: 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运。
( 8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 1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 4 )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放在哪段合适,试说明理由。

材料: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却。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路走来,我们输过赢过奋斗过,我们哭着笑着坚持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执着与拼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我们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不管未来有多远,梦想有多大,也终有一天会抵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或分享你的故事、见闻,或谈谈你的认识、感悟……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透露考生真实信息;

④不能脱离材料的范围写作,不能抄袭,不得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想长大”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