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 《秋天的怀念》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C: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D: 《济南的冬天》围绕“温情”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 |
2、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阻遏 寒噤 拂晓 锐不可当 B: 地窖 纳粹 肃穆 荡然无存 C: 建忘 鞠躬 地窖 张皇失措 D: 晨曦 恍惚 蜿蜒 高屋建瓴 |
3、 | 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气息奄奄 相安无事 销声匿迹 惟妙惟肖B: 雅俗之别 因地制谊 巧妙绝轮 重峦叠嶂 C: 连声诺诺 微不足到 荡然无存 独占鳌头 D: 张皇失措 锐不可挡 长途跋涉 风雪在途 |
4、 |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 B: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C: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我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刻不容缓的必然选择。 D: 核心技术攻关,要打开大门,吸纳全球智慧,在与世界的开放融通中实现创新。 |
5、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跑鞋来说,舒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跑鞋制造商也是绞尽脑汁,重点考虑消费者双脚的感受。B: 来到兵马俑博物馆,你会发现,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 , 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 C: 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 , 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D: 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销量逐年上涨,普及程度让平板电脑相形见绌。 |
6、 | 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请你根据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选出下面匹配不正确的一项( ) A: 春节 贴春联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 端午节 吃粽子 赛龙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C: 重阳节 登高 赏梅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D: 中秋节 赏月 吃月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7、 |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树立目空一切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B: 重读了小学时的日记,童年往事历历在目 , 我好像回到了从前。 C: 冒着四月的细雨,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苗圃,去亲近雨中的花朵。 D: 雄伟的泰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
8、 | 下面对《衔肉的狗》的寓意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A: 这则寓言嘲笑那些做事没有办法,最终一无所获的人。B: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不要因追逐而丢失已有的东西。 C: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得无厌。 D: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有无穷的欲望,从来不知满足的人。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翘首(qiáo) 蓦然(mò) 踌躇(chóu chú) B: 童谣(yáo) 蹲坑(dūn) 咀嚼(jǔ juě) C: 时辰(chén) 眨眼(zá) 囫囵(hú lún) D: 掸去(dǎn) 竹匾(biǎn) 晒干(shài) |
10、 | 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B: “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情感”,正因为法布尔喜欢赋予昆虫人的情感,《昆虫记》才让读者如此痴迷。 C: 作者笔下的小生灵都很可爱,如像个吝啬鬼的小甲虫,为后代无私奉献的杨柳天牛,虽被毒蜘蛛咬伤还愉快进食的小麻雀。 D: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未”三个三字句,形成排比,步步紧逼,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作者“敌人未灭,两鬓已苍”的沉痛感情,越转越深。 D: 这首词在结构上进行今昔对比,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 (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A: 西湖最盛盛:美 B: 与杏桃相次开发开发:开花 C: 止午、未、申三时止:停止 D: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美丽 (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岚设色之妙 A: 拘束一室之内 B: 如倩女之靧面 C: 呷浪之鳞 D: 乃记之而去 ( 3 )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准确的项是() A: 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B: 第二段写桃花之盛,看似偏离题意,其实是为“待月”做铺垫,衬出月色更为迷人。 C: 第二段既写花,又写人,在二十里花海之中游人如织,“艳冶极矣”, 颇有唐著名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 D: 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 |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材料一:
耳机的危害
塞着耳机听音乐,声音没有经过空气过滤掉部分杂音,在同等分贝的情况下,比外界传入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更大。而且,它是慢性伤害,二十年后,人们的听力可能会提前二十年衰老,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美国早在一九九八年就六至十九岁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其中百分之十五有听力受损症状,而这与他们长期使用耳机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佩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上限为90分钟,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严重者还会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这样的音量对耳神经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长时间会造成听力衰退,严重的会出现永久性耳聋和神经衰弱。
首先出现的是高频听力下降,而我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频率并未受影响,所以早期常被忽视。只有当听力损失向低频延伸,语言频率听力损失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主观感觉听力障碍,使语言交流和社交活动受到影响。因此,使用耳机听东西给年轻人带来的影响,通常要多年之后才能够显现出来。
与普通耳塞相比,入耳式的耳塞危害更大。同样的音量下入耳式耳塞对耳膜产生的刺激更大,所以会损坏听力。从目前情况来看,耳塞已经被各种医疗组织、听力康复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
材料二:
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耳机面临听力损伤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世卫组织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人群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耳机使用率为99.8%,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材料三:
爱耳日
每年3月3日为“国际爱耳日”。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的“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国际爱耳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是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3·3象征了两只耳朵。
2016年3月3日,是第十七个全国“爱耳日”。本次“爱耳日”将主题定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也是为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的关注、理解和帮助。为听障儿童全面发展,早日步入正常人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材料四:
家长苦恼
最近我对女儿美美听音乐的事儿挺苦恼的。她戴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让她休息休息,她却说还没听够。更让我担忧的是音量开得很大,喊她都听不见,看书写作业听,吃饭听,睡觉也听,坐公交车上学还听,真担心她哪天听成个聋子!说她几句,她就说我小题大作,现在的孩子啊,真拿她没办法。
( 1 )请结合文章说说题目中“偷”字用得是否合适,为什么?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
①“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春节期间,根据刘欣慈经典科幻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引发了观影热潮。许多观众心里都会有个疑问,“流浪地球”究竟能否实现呢?
②从地球原有轨道到遥远的比邻星,按照小说而言,这是一场长达2500年、需要100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它分为了五个阶段:①刹车阶段: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②逃逸阶段: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驶出太阳系;③先流浪阶段:利用太阳和木星完成最后的加速,驶向人类选定的新家园“半人马座比邻星”;④后流浪阶段:驶出太阳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利用500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滑行1300年;然后调转发动机,利用700年进行减速;⑤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③人类是否能够让地球停止转动?
④地球的转动能是非常巨大。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历史上曾经实验过的释放能量最强的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万TNT当量,然而相比较地球的转动能量,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的氢弹同时爆炸。想要建造并产生如此巨大推力的发动机,对于地球人类几乎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情。
⑤一旦地球停止转动,地球将会发生什么?
⑥没有了转动,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陆都会被海洋所淹没。原因很简单,在地球转动的时候,因为离心力的缘故,作为液态的海洋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转动,这些水会向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没有了转动,地球将会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阳,另外一面而将一直处于黑夜当中,就仿佛我们在南极或者北极所经历的极昼或者极夜那样。尽管有地球大气的存在,但是远离太阳的一面,还是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太阳的照射,从而温度变得很低,不太适合生命的存在。
⑦脱离木星引力的方法合理吗?
⑧整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摆脱木星的“刚性洛希极限”点。其实在电影当中,联合政府本来想通过一种叫做引力弹弓的效应,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所以当行星吸引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的同时,就实际上赋予了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一部分速度,当探测器或者其它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就相当于被加速了。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如果我们站在静止的地面上向运动的火车顶上扔一个网球,在网球被弹起来的时候,地面上静止的人看到网球的速度,其实就是火车速度和网球原来速度的叠加。所以当天体从某个行星周围逃离的时候,其实就是本来的速度和天体速度的叠加。
⑨当然地球在太空流浪的征途之后也并非一番风顺,在前往比邻星的路途当中,还有很长的距离等待着地球去走。木星轨道之外,布满了大小不一、密密麻麻的小行星带,地球如何安全地经过这些小行星带,对于人类也是极大的挑战。
⑩流浪地球,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类的能力无法实现。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苟利军文章改编)
( 1 )文章开头选取了《流浪地球》电影的一段台词,有什么作用?①然而相比较地球的转动能量,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的氢弹同时爆炸。(“小巫见大巫”用在此处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联合政府本来想通过一种叫做引力弹弓的效应,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原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3 )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网友甲:电影比预期要更恢弘磅礴,晨昏线过后的永夜、火种计划、让地球流浪、木星推动地球……大小设定,没想到中国也能拍这么大架构、大格局的科幻片了,而且是第一部,了不得。
网友乙:《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网友丙:科幻的归科幻,科学的归科学。把地球推离地球只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假设,假设地壳能承受住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假设有足够强大的发动机,理论上当然可以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但这种理想假设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这也是科幻与科学最大的区别。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