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 浙江一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在持续发酵,比如把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封住孩子嘴巴……等等,大家很想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混进教师队伍的?B: 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歇斯底里的“咆哮体”,从个性张扬的“凡客体”到体贴周到的“淘宝体”,各种新生语汇在网络风靡一时。 C: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D: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出自《废墟》(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
2、 | 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 A: 古登贝尔克将原来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一种新机器。 B: 布歇内尔发现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C: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D: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
3、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B: 傍晚,他望着夕阳映照的美丽小东江,文思泉涌,一首《东江赋》一气呵成。 C: 爸爸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师不耻下问。 D: 日本右翼势力有意歪曲历史事实,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批判,他们却不以为然。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报道,杭州国际博览会议中心自开业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近40万人左右,短短4个月营收破亿元并实现盈利。B: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朗读方式引发了人们普遍而热烈的议论和思考。 C: 今年春节,无论从文化还是娱乐的角度来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都算得上一件盛事,收视率很高,许多人看后盛赞选手的出色表现。 D: 目前,杭州交通主要存在着主干道过于拥堵,斑马线前车子不让行人,随意鸣喇叭,治理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 |
5、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没有运用下列哪一项修辞手法( ) A: 对偶 B: 互文 C: 夸张 D: 借代 |
6、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篷 遮蔽 凌霄花 绿树成荫 B: 姊妹 繁杂 捉迷藏 絮絮叨叨 C: 覆盖 慈怜 笑嬉嬉 丰富多彩 D: 庭院 花瑞 花瓣儿 烩炙人口 |
7、 | 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夙夜优叹(早晚)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
8、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主体紧随导语之后,承接导语,对导语所概括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是消息最主要的部分,用足够的典型材料,对导语中的事实加以展开和补充。 B: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D: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六一居士,祖籍太原,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
9、 |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②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③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④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A: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神态描写B: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C: 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D: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
10、 | 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琴瑟友之 B: 石青糁之 C: 斗折蛇行 D: 复前行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①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 1 )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2 )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________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________ 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________ ( 2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 )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麦田的守望
孙守名
①一个阒寂无人的夜晚,我独自立于麦田的埂脊上。繁星璀璨,一望无际的麦田显得苍苍茫茫。我弯下腰身,用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麦苗,心里充溢着甜美和温暖。
②我是守望着乡村的麦田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臂膊上挎着小小的竹篮,随着大人们在刚刚收割完的麦茬地里小心翼翼地捡拾着麦穗。收获一个麦穗,就获得一份希望;满满一篮麦穗,还会得到父亲的奖赏和母亲温柔的眼光。伴着播种和收获,我的青春顺着麦垅疯长。
③我的眼前时时浮现着一波又一波舞动着的麦浪。在沉沉的暗夜,我把梦做到故乡的田间,看到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犁地的身影。耕作是一件颇为辛苦的活计,当初条件艰苦,为了把麦子种到地里,父亲硬是领着我们兄妹用铁锨翻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和着执着的梦想,把种子播撒在黑黝黝的泥土里,吞咽着咸涩的汗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麦子的丰收。在麦子诗意的生长中,我学会了犁地、耙地和耩地。晨风习习,我们把肥料耩在成畦的麦田间。那些在麦田的无数岁月,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喝着大地的乳汗长大成人的,与土地注定有着千年的因缘。
④夏风吹拂的夜晚,我悠然地睡在宽阔的麦场上,闻着诱人的麦香,数着天上的流星,做着青春的幻梦。在麦收季节,父亲教我如何使用镰刀,如何又快又好收割麦子。尽管手上磨出过厚厚的一层硬茧,但我还是炼就了割麦的本领。朝阳初升,父亲带着我们兄妹顺着麦垅挥舞着镰刀,一排排麦子瞬间成了倒地的战俘。当我渐渐窜到所有人的前面时,心情像飞翔在天空的布谷鸟,一路放声高歌,唱出心中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有生活的艰苦和劳累呢?在机器隆隆声中,我跟父亲学会了打麦和扬场。成袋成袋的麦子码放在麦场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望着远处忙碌的父亲,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
⑤父亲是在那年麦子收割后去世的。长年的劳累没有压垮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却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每周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到父亲身边。坐在田间地头,看父亲忙东忙西,心里有些隐隐作痛。我不断劝说父亲,让他轻闲一些,养养身体,少做田里的农活。可父亲是忙不住的身子,时光铸就了他耐劳的品格。他爱田地里的庄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怕麦田焦渴,怕麦苗缺少养分,怕大风会吹倒成熟的麦秆……一年四季,他虔诚地守护着田地,直至倒在麦子收割的季节。
⑥我无数次蹲坐在田埂上,想着父亲和那些与父亲有着相同命运的人。父亲会做木工活,几块木料在他手上只要半天工夫就可以成为精巧的板凳或木箱。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十里八乡只要谁家婚丧嫁娶都要叫上父亲。父亲一生收了四位徒弟,个个学得一手好手艺。其实,他有心要将这项活计传授给我们兄弟,只是我们个个都远走他乡外出求学。看着这项计划落空,惆怅之中父亲才开始收授徒弟。现在想想,那时父亲该有多么失落啊!
⑦父亲热爱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温情的性格令人备感亲近。父亲给人做木工活从来不收取任何钱物,这在那个年代该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可世事难料,父亲看麦场那阵子,不知何故,麦子少了一袋。有人中伤父亲,到处播扬,说父亲偷了那袋不翼而飞的麦子。这对父亲的打击可想而知!在那些日子里,父亲明显削瘦,夜深人静时常常泪流满面。母亲用惊人的毅力捍卫着父亲的尊严,不停地劝慰父亲,可父亲的确蒙受了奇耻大辱,他的苦痛隔了好多年才逐渐平息。那位诬陷父亲的乡邻恰恰在父亲心情稍为好转时离开了人世,这真是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人走了,可棺木没有着落,当他的孩子跪在父亲身前苦苦哀求,母亲的愤怒骤然暴发。但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带上工具就去跟着人家打做棺木。远近乡邻听说此事,无不惊叹。
⑧而今往事历历,令人悲哽。嗅着泥土的气息,抚慰着葱郁的麦苗,又回到了那段悠长而萦怀的岁月。在这无边无际的麦田地,父亲忙碌的身影已经淡去,化为轻烟浮尘。只有我,还坐着暗夜的田埂上,守望着这沁人心脾的麦香,一如我深爱着的父亲。
(本文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館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 1 )请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答题卡上。【链接材料一】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因境不气馁。获大类不骄做: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长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链接材料二】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节选自胡适《我的母亲》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