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松溪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①当你_____于深山美景时,轻舟已过十六弯。

②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_____下笔。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A: 沉湎 难以 徘徊
B: 沉醉 难以 徜徉
C: 沉湎 不能 徜徉
D: 沉醉 不能 徘徊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油光可鉴 匿名 搏识 蓬勃
B: 拖泥带水 驰聘 睥睨 咆哮
C: 海誓山盟 稽首 皓月 胆怯
D: 盛气棱人 翱翔 真谛 馈赠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篇巨制 接然不同 摇摇欲堕 稀奇古怪
B: 优柔寡断 安分守纪 喋喋不休 情育于中
C: 玩固不化 呆若木鸡 震耳欲笼 挑拨离间
D: 孤注一掷 心急如焚 凶神恶煞 肆无忌惮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广义的新闻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B: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C: 新闻报道的对象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于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一旦发现并把它报道出来,也不能称为新闻报道。
D: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通常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B: 她狠命地咬着自己的嘴唇,也竭力克制着因过于激动而引起的战栗。
C: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的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记(zǎi) 喧(xiāo) 禁(gù) 坦荡如(dǐ)
B: (àng)然 (zhì)热 踌(chú) 摩肩擦(zhǒng)
C: (zhì)息 吹(xū) 狼(jí) 惟妙惟(xiào)
D: 俯(kàn) 擦(shì) (zèng)亮 (dān)精竭虑
8、下面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恪尽职守 骇人听闻 别出新裁 不可思义
B: 叹为观止 兴高采烈 相提并论 因地制宜
C: 锋芒必露 不言而喻 水泄不通 正经危坐
D: 相形见拙 忍劳忍怨 刻不容缓 郑重其事
9、

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 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D: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10、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狐狸和山羊》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C: 《变色龙》《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都德,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沿阻绝________

②飞其间________

③晴初霜________

④属凄异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 )文中画线句【A】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一—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有删改)

( 1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 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 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 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 变慢,而客观的时问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百披大,
(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 本文根据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 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于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 1 )本文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引用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举例子
( 2 )第③段与第④⑤段之间的关系是( )

A: 递进式
B: 并列式
C: 总分式
D: 分总式
( 3 )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联系全文看,“低头族”错过了健康,错过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B: 本文从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说起,这样开头的好处是:引出说明对象,表明手机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由好莱坞动画大片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再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负面影响,还对人的身体产生伤害。
D: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过度专注于智能手机或网络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醒人们思考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家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必要哭泣#”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