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黄河颂》的写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意志。 B: 《最后一课》写作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通过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的心情。 C: 李大钊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作品《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体现了他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D: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作家,全文表达了一种对沦陷的家乡土地的沉痛思念。 |
2、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箴言(zhēn) 恪守(kè) 带挈(qiè) 纶巾(lún) B: 憎恶(zēng) 拜谒(è) 存恤(xù) 恣睢(suī) C: 嗔怪(chēn) 星宿(xiù) 譬如(pì) 惘然(wǎng) D: 愧赧(nǎn) 作揖(yī) 云霓(lí) 栈桥(zhàn) |
3、 | 下列各组词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搓捻 待弄 煞有介事 花团紧簇 B: 水藻 脉搏 花枝招展 咄咄逼人 C: 捶背 诀别 翻来覆去 由然而生 D: 匿笑 云宵 人迹罕至 美不胜收 |
4、 |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家讲坛”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了解”互换位置) B: 随着秦始皇兵马佣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 C: 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防范于未然。(把“避免”改为“防止”) D: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 嘈杂(cáo) 粗糙(cāo) 聘请(pìn) 咬文嚼字(jiáo) C: 挑剔(tì) 氛围(fèn) 跻身(jī) 不屈不挠(náo) D: 依偎(wèi) 吞噬(niè) 潺潺(chán) 茅塞顿开(sè) |
6、 | 下面划线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明喜欢动,小华喜欢静,兄弟俩的性格大相径庭。 B: 广阔的平原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子,一只牛羊也看不到,真是不毛之地呀! C: 来到西双版纳,美不胜收的景物让你流连忘返。 D: 妈妈听说我在奥数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喜出望外。 |
7、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 ;梵高的破碎, ;贝多芬的破碎, 。 ①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②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 ③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
8、 | 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 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恼人的聒聒!B: 中华鳖蛋、河豚毒菌株从太空返回“尘世”后,将进入相关科研机构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孵化繁殖试验。 C: 实际上,旅鼠并非每年都大量繁殖,而是有节制的,并且有丰年和歉年之分,大约四年左右一个周期。 D: 东盟各国应严格遵守《宣言》,就有关争议进行和平协商,不试图将南海问题多边化、东盟化,不采取导致局面复杂化的后果。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秕谷(pǐ) 旭日(xù) 花团锦簇(cù) B: 蹒跚(pán) 譬如(pì) 刨根问底(páo) C: 袁珂(hē) 诅骂(zǔ) 威风凛凛(lǐn) D: 战栗(lì) 呈报(chéng) 疲倦不堪(shèn)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 1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 )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
阅读文言文《陨石》,回答小题。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 ①见于东南 ________ ②是时火息 ________ ③下视之 ________ ④游人到则发视 ________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州守郑伸得之 A: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B: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活板》)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乃 得 一 圆 石 ( 4 )翻译下列句子。①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 5 )本文段说明陨石落地后的情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表明这种顺序的相关词句。 |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 1 )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2 )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3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读下列短文,答题。
花开半时偏妍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作文: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请以“亲人给了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选填:“力量”、“支持”、“鼓励”、“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