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毕业在即,是在国内上高中,还是出国留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有点莫衷一是。B: 深圳的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C: 毕业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惟妙惟肖。 D: 东门步行街什么时候都这么人潮汹涌、门庭若市 , 实在是过于拥挤了。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 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和目标的生活,不可能精彩。 C: 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
3、 |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 《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狐狸和山羊》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C: 《变色龙》《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都德,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
4、 |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它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B: 我们从一列电车旁边经过。我觉得电车好像扎着白色的花彩。 C: 濒临死亡本来是沉重的……它轻得像一根羽毛,只要呼出一口气,一切就完了。 D: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5、 | 下列各项选项中,语言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 江海高速建成通车,使得市民去往泰州海安和苏中江都机场大大缩短了时间,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C: 芦山地震后,为了避免生命交通线的堵塞,公安部门决定实行芦山地区暂时交通管制。 D: 有没有接触过活禽,成为我们判断被H7N9型禽流感传染的标准之一。 |
6、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_______。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但请记住,一定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A: 枯萎 干涸 堕落 B: 枯黄 干涸 堕落 C: 枯萎 干旱 陨落 D: 枯黄 干旱 陨落 |
7、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___________;文学如茶,越品越知___________;文学如酒,越品越感___________。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雅致;少了一分世故,多了一分纯真。 A: 醇厚 幽香 清冽 B: 清冽 醇厚 幽香 C: 醇厚 清冽 幽香 D: 清冽 幽香 醇厚 |
8、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B: 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著有《老残游记》,该书写了一个江湖艺人老残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 C: 酬赠诗,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送给亲友等的作品,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D: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山水游记散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著有《柳河东集》。 |
9、 |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风筝》《孔乙己》《故乡》等鲁迅的作品。B: 《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庄子》则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 C: 《犟龟》《白鹅》《骆驼寻宝记》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童话作品。 D: 《茶馆(第一幕)》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
10、 | 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 A: 流畅谐偶 B: 铺陈排比 C: 质实无华 D: 诙谐反讽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1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特点的画面?( 2 )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B: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 山间之朝暮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往来而不绝者/湖中人鸟声俱绝 ( 2 )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引出“山水之乐”,过渡巧妙,景情相联。 B: 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运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谐美,抒发了陶醉于美景的欢乐心情。 C: 第三段由景物转移到人事,写滁人游乐和太守宴饮。太守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治下政通人和。 D: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现出太守与游人互为知音,共享盛世。 |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郭超凯
①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②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③首次_________。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2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④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⑤首次_________。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来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⑦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⑧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⑨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新闻社有改动)
( 1 )联系文本内容,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第③段:首次________。
第⑤段:首次________。
( 2 )第③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⑥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一定会受人尊重,更不会步入歧途。
⑩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瑏瑡“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觉得,多读点书,心里会点亮一盏灯,因为这盏灯,人的心里会少了阴暗多了光明,少了计较多了宽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悯,少了浮躁多了深沉……也许这是我相思灯的又一缘由。
(选文有改动)
( 1 )阅读文章② ~⑩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补充出“我”经历“灯”的主要过程。一盏煤油灯→________→安装电灯→________
( 2 )第③段的作用是什么?南方有一种毛竹,前四年,总共只长3厘米高。到了第五年春天,它会以平均每天30厘米的速度往上蹿,只用八周就可以长到20多米高。这是因为此前的四年间,毛竹悄悄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第五年的超速生长储备了充足养分,奠定了雄厚基础。
这段文字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书写要规范,卷面须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